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一:经脉循行的十二正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注:1.臂(前臂) 2.上骨(桡骨) 3.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注:1.合谷两骨(第1.2掌骨) 2.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3.臑(nao) 4.髃(yu)骨(肩峰部)5.柱骨(颈椎) 6.会上(大椎)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灵枢·经脉》注:1.頞(e)(鼻根的凹陷处) 2.颐(yi)(口角下,下颌部) 3.客主人(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4.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5.胃下口(胃之下口,幽门部)6.髀关(骨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7.中指内间(指作趾,第2、3趾之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注:1.核骨(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2.踹(小腿肚,即腓肠肌部)3.咽(指食管)4.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形线一条,循行分布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脾之大络,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灵枢·经脉》注:掌后锐骨(豌豆骨)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经脉》注:1.踝(指手腕后方的尺骨小头隆起处) 2.臂骨(尺骨)3.两骨之间(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4.肩解(肩关节)5.目锐眦(目外角) 6.拙(眼眶下方颧骨部)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后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注:1.交巅(当百会与督脉相交会) 2.肩膊(肩胛部)3. 还出别下项(原文......余下全文>>

二:如何学习针灸学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定位

简述怎样学习针灸,从中医基础理论学起,辨证论治,然后学点解剖,特别是骨性标志。然后经络学,针灸腧穴学,针法灸法学,毫针刺法等,最好报个系统的针灸培训班,能最快入门,下面比较专业详细的阐述下怎么学!

纵观整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其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内容都是在讲针和穴!而灵枢经又名针经,可见中医针灸理论在那个时候是何等的完善和受重视。且其疗效也颇为肯定。当然,在内经中也有针灸治其外而以药调其内之说。但针灸的理论却被提高到如此高的水平上来探讨,可见其作用当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现在又真正继承下来多少呢?面对这如此丰富的理论,我们又真正体会到多少呢?着实令先辈汗颜!

黄帝内经词语颇晦涩难懂,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不似其描述的如此神妙。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其真谛还是其过于夸张其功效?灵枢经第一章九针十二原就说:善言针者,其治当如桴鼓相应,其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大概是这个意思,原文未引述。那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掌握老祖宗创造的这个宝贝。那么针刺的神妙之处到底在哪里呢?真有它描述的那样神妙无伦吗?我认为应该是肯定的回答。但我自认为我们学到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其真谛到底在何处?还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去深入挖掘验证。其理论已经很完善,但有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座宝库,这把钥匙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呢?至少我在一直努力的找寻之中,但仍未得其门到底朝哪边开着!只能在临床中寻找验证、验证又寻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