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一:1个博弈论经典案例

答案:20

第一个人选20个,首先他不用担心他会是最少的(不包含所有人都拿20个的情况),因为除非所有人都拿20个,这样就一样多,只要有人拿的多于20个,就必定有人拿的少于20个,因为总共只有100个。

接下来他要担心有没有可能会是最多的,因为题目的条件是可以不必把所有黄豆分光,可能会存在剩下4人拿的都小于20。

接着要讨论:第一个人选了20,第二人会选小于20的数字吗?首先可以排除第二个人不能选择18及18以下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后面的人只要选择19第二个人就必死,第二个人有可能选19吗?也不大可能,因为第二个人选19的话,后面的人不可能选大于20或小于19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会成为最大或最小而被处死(比如第3个人如果选21,第四第五只要选20第3个人就成最大而被处死),因此如果第二个人选19,后面的人要么选19,要么选20,可是这样一来就分出最大最小了,最小19最大20,全部处死,因此第二个人也不能选19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二个人也只能选20

同理,第三个人、第四偿人、第五个人也都只能选20

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人都选择20

二:分析生活中博弈论的案例

图书馆占座问题的博弈 bbs.cenet.org.cn/...=75671 AB 占座 不占座 占座 (5,5) (10,0) 不占座 (0,10)(5,5)分析: 以两个同学之间的博弈为例,当A同学和B同学都到图书馆占位子,两个同学都有位子;当A同学占位子而B同学不占(他8:30之后到图书馆),那么A同学有位子坐,而B同学没有;当B同学占位子而A同学不占(他8:30之后到图书馆),那么B同学有位子坐,A而同学没有;当两个同学都不占位子,两个同学也都有位子。A同学的最优选择是“占座”,即不管B同学是否占座,A同学都会有位子。B同学选择占座也是这个道理。两个同学都放弃了“不占座”这个同样都有位子坐的策略。解决办法:1. 可以定时清空桌子。2. 采取收费制度,每个小时收取一定费用。3. 请一个管理员专门管理图书馆的位置,对占位却无人的位置可以先分配给先到而未占位的人。如果后来占位人来了,则将他位置上的人转到其它位置上。

满意请采纳

三:博弈论案例 分析

从博弈论看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由于信贷不断收紧,成交量低迷导致回款速度慢,资金链压力很大,房地产商已经处于囚徒困境中,开发商的态度是:“不过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做好在售楼盘降价的准备,业内人士一起交流,这点共识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家公司明显降价,就像坐大堤一样,很快就会争先降价,也就是恐慌性抛盘。所以,现阶段绝对不会,也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出现的!”

实际上每个开发商都有降价和不降价的选择:如果大家都不降价,就可以顺应大家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以很慢的速度回笼资金,等到将来可能的调控放松,还有可能获得极大利润;如果大家都降,都能回笼中等数量的资金,但市场陷入相互杀价;如果有的降价有的坚持原价,降价的能快速脱身,不降价的可能破产,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快速销售,其他人维持住市场价格。对于个体而言,无论同行如何操作,自己最优的选择都是降价。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会选择对自己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策略,开发商所提到的口头协定难以长期坚持,最后必然会达到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虽然这一战略可能违背整体利益。”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而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

地方政府也面临一种博弈:一是在当前状况下继续卖地,最好的收益是以后市场重新火爆可以短期内有大量收入,但风险是信贷不足导致收入缩水,以及错过推出房产税的最佳时机;二是开征房产税,好处是可以得到稳定的税源,还可以趁房锭高顺应民意制定高税率,缺点是开征房产税(不是上海的低税率房产税)后就没有可能的大量卖地收入。

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开发商降价后地方政府难以卖地,策略一的可能收益减小,策略二成为最优选择,地价持续低迷后会出现地方政府主动要求参与房产税试点的状况。

说到底,楼市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就要求参与者对市场信息有准确而充分的掌握。

四:博弈论用来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和现象的效果如何?都有哪些实例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

《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给出了博弈论的定义:“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相对均衡的语文学理论,称为博弈论。”

你们读一篇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文章,《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一文,搜索就有,一篇文章含金量,超过中共党理论专家的100本书。

来源:美国资讯网 博弈圣经;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博弈论 就是张冠李戴 捕风捉影 以讹传讹

《博弈圣经》【典故】讽刺博弈论的最高博弈水平

有人问博弈圣经著作人,什么是博弈论。

他回答说;博弈论就是,一问、二答、三无知。

也就是说;问者无知、回答者无知、听者更无知。

有人追问,到目前为止,那么多博弈论图书,那么多作者,他们的最高博弈水平是什么?

博弈圣经著作人一听就笑了;目前他们的最高博弈水平,就是想卖给你一本书,赢你一本书钱。

博弈圣经著作人通俗的谈;菜鸟与金鸟,

一个人想变得伟大,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个金鸟,就要利用国家实体特性造个金鸟笼。日后,就可以在媒体的报道中、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个金鸟笼;他是某某大学院校、某某著名教授、某某首席科学家、某某诺贝尔奖得主、甚至某某政府官员,他就自然地钻进了金鸟笼。

博弈论理论,它是太过于急躁、太过于草率的理论。

但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他抄来的无效理论编成的一本本博弈论,就是张冠李戴、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不管他从外国哪个地方抄来的,不管他抄了多少、编了多少本书、多少篇文章,究其低劣的学术品质,他仍然是一个菜鸟。

假如博弈论大师,走出那个金鸟笼,再靠讲课赚大钱,靠卖书赚小钱,靠博弈取胜策略赚不到一毛钱,他就是骗子,也许是一个罪犯。

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

五: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阀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余下全文>>

六:请列举几个用“博弈论”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你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七:生活中博弈论的例子

生活中两方如果争锋相对,比如两辆车同时开到一条小道,顶住了,让对方感觉到你绝对不会后退,那么对方权衡下,还是自己后退吧,至少不会僵持,这就是勇者博弈(或者叫斗鸡博弈)。

两个小偷被抓到,一定是分开讯问,为了怕对方出卖自己,只能都供认,这就是囚徒博弈。

八:博弈论有那些 经典 的案例 囚徒博弈已知 主要是其他的 最好有分析 5分

一、博弈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

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效用、利润等)的决策主体(如个人、厂商、国家)。

行动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

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

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一种战略。这里,“犯”与“不犯”是两种不同的行动。战略规定了什么时候选择“犯”,什么时候选择“不犯”。

信息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

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

上述概念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决定均衡。

二、博弈的分类

根据博弈者选择的战略,可以将博弈分成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s)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博弈的当事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根据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博弈分成静态博弈(static game)与动态博弈(dynamic game)。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行动,但行动在后者并不知道行动在先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

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成完全信息博弈(gam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和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每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和支付函数都有精确了解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博弈。如果了解得不够精确,或者不是对所有的参与人都有精确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梗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