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小乘佛教区别.
大乘佛教包括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为自己修行解脱,大乘佛教为所有众生解脱而修行解脱。大小乘佛教根本区别是菩提心。
二:请教,大小乘佛法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大小乘佛法的根本差别在于智慧:小乘破我执,得尽智与无生智,证人空涅槃。大乘破法执,得根本智与后得智,证得真如。
现在流传有大小乘佛法根本差别之发心说,这是来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佛法新思潮,主要受到藏传黄教应成中观思想的影响。应成中观一派认为,三乘所证的空性是一样的,差别仅在于发心。这种说法,不是汉传佛教传统的说法。
三:佛教里大乘小乘菩萨乘佛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都是佛弟子,只是修行不同的方法,以希求解脱的。只是根性、资质、方法不同。
以菩萨萨乘为例,修行的是菩萨六度万行的法门,其最初修行的发心和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令其成佛!而修行的方法是六度,六度所显现的外在表现很难用数字计数,就用‘万行’来表示很多。修证的结果到最后,证悟的是佛陀的果位。如果没有修到最后,从初发心菩萨开始,往上是初地、一地、二地、三地,直至十地菩萨果位。我们较常见的诸多菩萨,如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多是八地以上,十地菩萨或十地以上的等正觉菩萨。诸多佛陀的弟子中,以菩萨乘的发心最殊胜,属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唯一可以证得佛果的修行道路。
而小乘修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较之大乘的菩萨来说,私心过重,故尔最高的修证,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也已经从六道轮回之中解脱了。
佛乘,这个不多说了吧,到了佛果,已经是最高,最圆满的了!
如果不理解,你就把他当成一种学位。佛陀是老师,不同的弟子根据资质选择不同的专业。学自己解脱的是小乘修行人,四圣果位可以比方成学位,最后证得阿罗汉果的学位,从而解脱。学习度化一切众生成佛的专业是菩萨,学位从低到高是一地、二地等等,最后学业有成,自他都可以获得解脱,获得最高学位--佛果!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大乘小乘都是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小乘佛教适应不同时空环境,在特定时空环境、特定文化环境、历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是建立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之上的。从佛教的本意来讲,并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只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五乘佛教。严格说小乘佛教应该称为南传佛教,或者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这样称呼才不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我们的大乘佛教则应称为汉语系佛教或者是汉传佛教、北传佛教。小乘佛教在历史概念上来讲,应该是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包括佛陀时代到佛灭一百年左右佛教没有分裂前的佛教。在佛陀涅槃后一百年左右由于戒律上的问题而产生了部派佛教。部派佛教开始只有两派,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由于大众部的发展,就逐渐产生了象大乘佛教这样的思想。我们从现在的佛像上就可以看出,佛陀时代,佛教中就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佛陀的僧团中,佛陀的亲属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阿难尊者、难陀尊者、罗罗尊者。而另外一部分人是由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外道的长者加入佛教而组成的,如大迦叶尊者等。所以当时在一些问题上多少就有一点不同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就在佛教的教义、组织、戒律等方面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一般认为大乘佛教是由大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南传佛教就是接受了原来的上座部佛教的原貌。上座部与大众部由戒律上的分歧逐步发展到思想上的分歧,才有了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根据太虚大师的判摄,在原始部派佛教时期,是大隐小显,大乘佛教在一个比较隐蔽的情况下传播。而到了部派佛教后期,大乘佛教才很公开地出来传播。这样判摄说明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同时传播,是同时从佛陀那里延续下来的。现在在南传佛教国家以及台湾、日本的一些佛教学者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佛教的经典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当时印度的罗汉、菩萨的传播,逐渐地结集起来的,这个结集的根据就是他们在师师相承中记诵了佛陀言教。在部派佛教结束以后,才正式产生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两派的佛教一个向南传播,一个向北传播。向南传到了斯里兰卡,向北传入了西域各国,最后传到中国。那么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根本区别不外乎三点:第一就是行愿的不同。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普贤菩萨代众生受苦;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三十二应等,无不显示了大乘佛教的拯救精神、奉献精神。我们每天在做功课的时候都要发四弘誓愿,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愿力,也是大乘佛教最具特色的宏大的愿力。佛教里有一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雷锋精神多少有一些相通之处。《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愿力的体现,奉献精神的体现。在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这些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这种精神都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中国佛教传播了近两千年,翻开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在这将近两千多年中,佛教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种种的曲折,但也到处体现了佛教救人救世的光辉事迹。不说别的,就说现在保存下来的风景名胜,全国将近百分之七十是佛教的,是佛教徒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努力,才能保存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名寺古刹。这是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财富,至今还在发生作用。这些都是佛教的愿力的结晶,是佛教四众弟子节衣缩食奉献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上座部佛教里也有种种利他的教导,种种具体的实践。他们以证阿罗汉果为最终目标。南传佛教国家当然也有一些辉煌的建筑,如缅甸的大金塔。但大多数的寺庙都比较简陋。从这些地方也能体现出愿力的大小,修行的重点不同。南传佛教重视的是每个人个体的修行,个人的宁静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中国的大乘佛教同样是要追......余下全文>>
五:大乘佛教与找乘佛教的区别
大小乘的说法是觉我和觉他,觉我的意思是唤醒自己,理解自己的身体、潜能,觉他是了解世界的本质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
六:为什么佛教有大小乘之分
众生根性不同 ················说的层次太高了 有人接受不了
佛祖说法之时是从小乘开始讲起的!!之后是中乘圆觉!大乘菩萨!!!但每个阶段佛祖回头看已经说过的法都是有次第的,初级的,每个阶段的法都是不同的,层次也是不同的,感觉不是宇宙最高的真理,但每个阶段都是对应众生不同根性而定的!!都是有指导作用的!!
七: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他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学。
1.小乘的思想
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识阴,指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学,也有称为淫、怒、痴的。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淫。
佛学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成六根、六尘与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十八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是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第五团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国六人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第八......余下全文>>
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大乘佛法是菩萨的心度心智。大乘佛法讲的是救度一切众生,菩萨非但知道自己很苦要救度,还要救度众生,例如当一个灾难来临时,当一个人救人的时候,他会想到先救谁后救谁吗? 菩萨是不分这些的,只有当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有这种分别心,当然不管什么人都会救。然而在人间学佛象这种大乘佛法救度一切众生的非常少,因为人有分别心。菩萨说: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尤如恒河沙数一样即没有数量,而且菩萨救人在大乘佛法里叫平等普度,即在普度众生时是平等的,不论任何情况,是不论男女老幼,和不论贫福贵溅。比如:今天在这听师父开示的人,每个人的道行不一样,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接受的能力不一样,而师父是平等的给每位弟子讲解,但是每位弟子所接受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你们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师父造成的,师父给了你们等同的能量,而你们是否都能接受,这在于你们自身接受的能力与修为。
小乘佛法在救度众生时,是看人而立,即要看对方是谁,不喜欢的不度,有执著心,我喜欢的人我度,我不喜欢的人就不度,我们要修学大乘佛法救度一切有缘众生。小乘佛法还有一个就是众生不求,不度。你们现在有没有这种现象吗?人家不求你,你就不度。人家不求你,你们会想到主动去救度人家吗?佛法说“无缘不度”,不是说永远不度,而是等到因缘成熟再救度,千万不要误解。菩萨的智慧是圆融的,是正等正觉,修学佛法要全面精进,而不是说高兴就度,不高兴就不度,没有缘分的应该创造缘分也要度,你们几人能做到?
听讲经,听讲法,你们不要去听他的句子,师父给你们讲经说法,讲的是人生道理,不要去听他的句子,也不要去听他的语言措词,你们应该听他讲的道理,也就是教理。因为师父现在在教你们,教你们一套理论,你们要去揣模他的理,这个理要适中,不是歪理,是正理,是一套法理,人间佛法的法理。
摘自《谈受戒与开悟 —- 白话讲佛法》
九:出世间法和世间法的界限在哪?大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显密宗的区别是什么
不抄书了,说直白点:
1 无论形式上如何,最终结果是证得"有我"(无论大我,小我)的,是世间法.相反,最终结果是证得"无我"的,是出世间法,但须注意,这个无我,是离于"四相"的(对四相的解释,详见<圆觉经>."我"有许多变相,无智之人容易修错),也是经得起过来人印证的.
2 仅证到"无我",但未证到"实相"的,是小乘;证到"实相"的,是大乘.因实相本来无我,故大乘含摄小乘.
3 关于显密,大的方面有两说:
(1)从形式上说,传承不同,普传密传,世谓显密.
(2)从内容上说,法理是显,修证是密.密在汝边,非从外得.所以,显密不分家,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显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