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手抄报

一:开斋节手抄报怎么做?

开斋节手抄报

二:回民开斋节手抄报中学生

开斋节:回族的传统节日。阿拉伯语为尔 代·菲土尔,尔代意为节日,菲土尔意为 开斋。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 兰历9月为斋月。当月,望见新月,凡回 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 斋。9月封斋到10月初二或初三夜晚,望 见月即开斋,是日即为开斋节。斋月期间 ,每日晚和开斋日清晨凡回族穆斯林均应 到清真寺沐浴净身,做礼拜。开斋日礼完 尔代下殿后,互相攥手以示祝贺。这天, 回族家家户户都要煎油香,馈赠亲友和邻 居。回族很重视开斋节,一般都要尽量参 加节日聚礼。家长还要带领成年孩子一起 礼拜,是为最佳。故此,赤峰市和乌兰察 布盟地区有“十里赶主麻、百里赶尔代”和 “千里赶尔代”的说法。解放后,国务院把 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三:民风民俗手抄报图片 急!!!!!!!!!

蒙古族[民族简介]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饮食习惯]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建筑特色]“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服饰特色]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余下全文>>

四:回族小报谁能给我做一张小报我给您积分谢谢!

可以呀!

五:民族风俗手抄报,图片,资料

苗族风俗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装: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讲究真情......余下全文>>

六:中国的友好国巴基斯坦风土人情手抄报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国旗纵向的四分之一为白色,四分之三为绿色。绿色中央有一弯白色月亮,弯月围绕一个白色的五角星。国歌叫做《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国歌》。国花是茉莉花。国土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人口约1.49亿。英语为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为国语。首都是伊斯兰堡。地理位置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部与印度接壤,西部与阿富汗和伊朗为邻。

1.相见礼仪

巴基斯坦是属于伊斯兰教国家,人们见面后除相互问好、握手或拥抱之外,还要说一声“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赐你平安”等祝福的话语。巴基斯坦人的摇头和点头是与我们的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正好相反,他们见面后要彬彬有礼地摇头,是表示赞赏、肯定的意思。如果碰到点头就是否定的意思。来客献茶是他们经常的礼遇,客人一到,便是一杯奶茶,几块点心。当然,有的是属于高档次的,还有水果及其他民族风味食品。他们还有给客人送花环、往客人来临的路上撒花瓣的风俗和礼节。

普什图人非常热情好客,见到客人后,用一只手与客人握手,而另一只手伸到客人胸部抚摩一会儿,表示友好。如果要在他们那里借宿,他们会热情接待,三天内不会询问客人的身份与来意。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两点是:一是男性间的拥抱礼要先把头靠左边拥抱一次,再靠右边拥抱一次,最后又向左边拥抱一次才算结束,不能马虎。女性间拥抱礼是先拥抱,稍停后吻客人的两颊和额头,然后再拥抱再吻,如此三遍,不得马虎。二是巴基斯坦人最爱用红茶加糖来招待客人。

巴基斯坦人相互见面时的称呼,不仅要表示出尊敬,而且还要表示出亲切,甚至亲昵,所以不直呼其名,而在称谓后加“将”或“王其”。见到老年人时,就要更加表示出崇敬的样子和称谓来。巴基斯坦的妇女不允许家属以外的男人见到她,一般情况下,社交场合里妇女不露面。如果女人额上或发际间有小红点,多半是表示已经结婚。妇女不能与男子握手。

巴基斯坦有97%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相互间表示友好时,就用“色俩目”互祝问候,要郑重其事,不能在沐浴时和厕所里使用,也不能在诵经时和礼拜时使用。一般要求年少者先说于年长者,站立者先说于坐者,男子先说于女子……听到有人祝福时,必须认真恭谨地作答。

巴基斯坦人相见后施行的拿手礼也是比较特别的,这是在男性穆斯林教徒间施行的礼仪,方法是双方单腿成弓形状,双手相握,右手的拇指要交叉在里面,左手要辅握在外面,两人右肩紧靠在一起,同时口里诵念经文或相互祝福。

2.仪态礼仪

巴基斯坦人几乎全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很讲究卫生,很爱干净,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所以.仪容仪表要注意干净、整齐、干练、洒脱,不要拖泥带水。特别要注意与异性的交往,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躲避开与女性接触。

3.服饰礼仪

巴基斯坦的男人在正式场合多为传统西服,喜欢戴帽子。在非正式场合,男人多为休闲服。最特别的是妇女.传统中要求妇女的脸不能露在外面,更不能让男人看见,所以.他们必须戴上“盖头”和“面纱”。盖头其实就是一顶帽子,不过很大,能把头发、耳朵、脖子包裹住。再戴上面纱,从头顶到两肩处全部遮住,两只眼睛只能从面纱孔中向外看东西。据说,虽然戴面纱,但她们看外界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妨碍,而是别人看不见她们的真面目。外人绝对不能动妇女的盖头和面纱,否则,就是大大的失礼。

4.饮食礼仪

巴基斯坦人很注意干净卫生,受到点滴污染的东西绝对不能入口。他们不吃驴、骡、马、狗肉和虎、狼、豹、鹰、蛇等猛禽的肉食。他们对任何死动物的肉和血严禁食用,特别是不能吃猪肉。他们要求宰杀食用牛羊等动物时,要诵念安拉真主的名字数遍,否则,这些肉类也是不能食用的。他们视饮酒为失礼,喜欢喝茶,提倡以茶代酒。以红......余下全文>>

七:有关民风民俗的手抄报怎么画?

你可以模仿设计板块各地民俗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泰山天下雄 华山天下险 嵩山天下奥 衡山天下秀 恒山天下奇 峨嵋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黄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华山自古一条道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 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当过冬 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 四川没川,山西没山 好吃不过茶泡饭讲民风民俗:(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讲土特产:(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宁夏红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 白(二毛皮) )讲自然风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余下全文>>

八:藏汉一家亲手抄报文字内容

回汉一家亲   --------------------------------------------------------------------------------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2008-9-16 17:02:35 【新闻论坛】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从到区上工作后,我每年要过两个特殊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每逢这两个节日,我和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同志都要到银川南关清真寺、宁夏伊斯兰经学院等地方向广大穆斯林群众表示节日的祝贺,并参加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宗教局等举行的茶话会。由于长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学会了一些礼数,懂得了许多规矩。作为一名从外地到宁夏工作的汉族知识分子干部,我不仅和这里的汉族父老兄弟结下了情谊,而且与这里的回族群众建立起亲缘般的关系。宁夏有回族人口203万,占宁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回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来宁后我被回族兄弟的民族特点所感染。回民很讲卫生,讲团结,又十分勤劳朴实,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些让我油然对回族兄弟产生了亲近与敬佩的心理。在以后多年的工作中,当地回族干部的高风亮节,更是让我感佩和铭记。比如宁夏回教上层人士、自治区原副主席马腾霭亲手制订扶贫计划,对民族团结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洪维宗积极捐资办希望学校;1988年我刚任自治区副主席并分管计划工作的时候,常务副主席的马英亮以及自治区前政协主席马思忠同志都曾给予我许多鼓励和帮助。   在宁夏,我们党在民族宗教工作上,留下了优良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1935年10月5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当夜,毛泽东同志宿营于回族聚居的兴隆镇单家集村。1936年10月22日,由左权、聂荣臻率领的西征红军一军团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分别在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中,正是因为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回民区,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10月20日,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革命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红军在民族宗教工作上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此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非常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我在政府工作时,就曾多次随黄璜书记、白立忱主席去少数民族集中的南部山区帮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九十年代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南部山区更加重视,大力改善各县的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拨了上千万元支持西吉县办了26件实事。我还曾和有关领导和部门,多次向国家民委、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汇报,为西吉县争取到了连续多年的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民族地区扶贫基金。截至2005年,国家累计为西吉县投入约1.5亿元专项扶贫基金。   我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做得很成功。朝觐是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迫切愿望,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积极做好外事工作,方便穆斯林群众出行。1999年2月28日,187名穆斯林组成的宁夏朝觐团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余下全文>>

九:关于56个民族的资料(手抄报)

各民族介绍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1]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壮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1]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1]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1]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1]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1]

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属于重庆市)。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1]

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