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凝血途径

一:试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有何异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液中FXⅡ被内皮下胶原激活为FXⅡa;少量FXⅡa与高分子量肽原(HMWK)结合,使激肽释放酶原(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是K与HMWK可迅速反馈激活大量FXⅡ,FXⅡa则激活FXⅠ,FXⅠa与Ca激活FⅨ,FⅨa与Ca2+、FⅧa、PF3共同形成复合物,使FX激活为FXa。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当组织损伤后,释放组织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二: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各有何特点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凝血酶形成;3)纤维蛋白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特点:

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在血浆中,启动因子是XII,当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体外后接触异物表面时被激活,再依次通过因子XI、IX的激活引起因子X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径特点:

由血管外的组织释放的因子III所启动。因子III进入血液后与Ca、因子VII结合为因子VII复合物后再激活X因子。

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有什么区别

你好, 开发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作为疾病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人类对人体生理学调节机制及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迅速发展。许多重大的突破都是由于发现了体内那些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并发现调节这些物质的其它相关物质。基因克隆使“ 受体一指导” 和 “ 酶一指导” 的新药的发现在方法学上得到完善。DNA 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使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生产及其它内源性分子作为新药成为可能。 用途 基于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是药物开发的中心。如我们熟悉的蛋白偶联受体药物,离子通道抑制、拮抗药物,受体激动、阻断药物等。 未来新的内源性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特别注意信号传导途径的有关物质及酶类、活性多肽和蛋白质( 包括肽类激素) 、多肽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非多肽类似物、糖类及其复合物和糖类药物的模拟物、反义寡核苷酸 药物以及基因治疗和直间接体内外基因转移,这里特别要指明的是现阶段基因治疗的绝大多数是诱导机体产生治疗蛋白,亦即内源性活性蛋白,而不是替代有缺陷的基因。当然注意开发新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应用差异显示技术的原理或用2D胶电泳结合液质联用等技术,研究药物诱导的或抑制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质,这不仅为准确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而且为合理设计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2D胶电泳 迅速变成分离复杂的蛋白混合物的方法,广泛用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但要注意,2D胶数据库含有数千个蛋白质,但不能代表全部基因组。因为这种数据库中缺乏高分子蛋白。另外,需要发展新技术去鉴定撞击这些靶蛋白的生物学路径。还需注意研究机体在给予生理学刺激以后发生的蛋白质的再分布,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作为研究蛋白质再分布的工具。另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和肽库技术以及酵母双杂交技术等开发以内源性活性物质为基础的肽类药物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研究蛋白功能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它们必将促进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 希望能帮到你。

四:凝血机制的内源性凝血途径

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1的复合物,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当血管壁发生损伤,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

五: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使其激活的因子是哪个凝血因子?

如图所示,内源性凝血是由XII因子激活引发,外源性凝血是由VII激活引发。

六:外源性凝血途径首先激活凝血因子_,内源性凝血途径首先激活凝血因子_.

外源性凝血途径首先激活凝血因子VII,内源性凝血途径首先激活凝血因子XII

.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