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的文章

一:关于生死的文章

看看哲学 辩证生死的过程,是事物生与死发展变化.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运动过程. 任何事物,小到一个观点,一滴水,一片海.大到一个思想,一个星球,一个

二:关于生死的文章

贫家有儿贫亦娇,

骨肉恩重哪能抛!

饥寒生死不相保,

割肠卖儿为奴曹。

此时一别何时见,

遍抚儿身舐儿面。

有命丰年来赎儿,

无命九泉抱长怨。

嘱儿切莫忧爷娘,

忧思成病谁汝将?

抱头顿足哭声绝,

悲风飒飒天茫茫。

每当想起母亲的时候,总是想起这首诗,我说的母亲,是我的亲生母亲。不管是什么原因,总是母亲当初把我亲手送给了别人,那时我只有六十多天。

但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当时的最后一抱后,我们便从此几千里相隔,天各一方。

三十年后,我见到了我的亲生母亲,母亲的那份愧疚与难过,不在紧紧握住我手的惶恐上,而在把我安顿好后,躲到里屋的饮泣;是母亲轻轻问我三十年的生活,当听到我的养母在我三岁时得病,六岁便去世时,母亲难以抑制的掩面而泣。

“我对不住你,你原谅妈妈。”这是我与母亲相处的十多天,母亲流着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说真的,我没有一丁点儿的埋怨母亲,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而是因为母亲虽然把我送人,并且从小养母早丧,让我失去了母爱,但我却拥有了天下难得的七个姐姐。

在“故乡”的日子里,母亲偶而不在我的身边,三哥便抚着我的肩头,说起母亲。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实实是不得已,情难舍,骨肉难离,但在我之前已经有五个哥哥,我是家中第六个儿子,在七十年代,生活艰苦可想而知。把我送走后的第四天,母亲实在难受煎熬,便步行三十多里地去中间人家里商量把我再要回去,但当中间人告诉母亲我去的地方远隔几千里的时候,母亲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她跌跌撞撞的让人扶着送回家,一病一个多月。她知道从此母子相见已经是遥遥无期。

在此后的日子里,大哥曾经带着二哥在中间人的家中一跪不起,央求得到我的去向,但一再得到中间人的拒绝。

听三哥说起这些,本来一直选择坚强面对这一切的我也是唏嘘垂泪。

我真的不怪母亲,只愿母亲从此能不再耿耿于怀,心怀宽放,长寿百岁。

一首诗,再三读起。

一读感怀矗再读泪下,三读断肠,再读则思乡。

沉痛之笔,写尽生死别离。

三:如何起关于生死作文的题目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四:关于生死的文章的素材 5分

庄子;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等生死,齐荣辱,安天乐命。

儒家: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五:要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

死亡的名字 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位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半路上,他们遇上了几位神色慌张的人,其中一位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正在追赶他们,必须赶快逃走,否则便会被杀害,并劝其他人也一起逃走,如果遇上“死亡”便没命了。他们告诉老太太,他们就是来杀“死亡”的。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就在小村子后面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棵老橡树下。

他们三人兴奋地向山顶走去,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随时准备捕杀“死亡”。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高度戒备地来到那棵老橡树下时,没有看到想像中的面目狰狞的“死亡”,却发现一箱子金光闪闪的金币。他们马上丢下尖刀,欣喜若狂地数起金币来,把寻找“死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个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必须守住这些金币,否则会被认为是偷来的而被投进监狱。这样吧,我们来抽签,谁的签最短,谁就去镇上买吃的,另外两人就留下来守住这金币,明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各奔东西。”最年轻的小伙子抽到了那支最短的签,他拿着几块金币到小镇上买吃的去了。

两个守金币的人各怀鬼胎,最后他俩想出一个共同的计划:等他们的朋友带着吃的回来时,把他杀掉,然后吃掉食物,再把本该分成三份的金币分成两份。那个买吃的年轻人走进小镇时则想:如果在这些吃的食物里放进毒药,那么,那些金币就可以归我一人所有。于是,他先吃饱了,然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进一种无色无味的烈性毒药,并于当晚回到朋友身边。不料他刚回来,便被两个朋友杀害了。他们得意地吃着同伴买回的食物和饮料,几分钟后,他俩也中毒身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也会像他们的朋友“友谊”、“快乐”那样被“死亡”杀害。更想不到的是:杀害他们的“死亡”,其实是蕴藏在金币后面的贪婪。因为贪婪,无论是友谊、快乐,还是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六:有关生死观的美文

有次在书店看这本书。应该对楼主有用, 于丹《庄子》心得目录介绍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庄子何其人

境界有大小

感悟与超越

认识你自己

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

坚持与顺应

本性与悟性

心态与状态

大道与自然

《庄子》原文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本书中,于丹延续讲述《论语》的方法,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她将主线放在庄子的“逍遥游”上。“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于丹说,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