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有哪些亮点
1. 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2015年排18位,按照规划,2020年时将提升到15位。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二。
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升到2.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48.5提升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从22.2万亿元,提升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15.6%提升到20%。
2. 专利等多项指标翻番
PCT专利申请量,2015年为3.05万件,规划要求2020年目标值“翻一番”。
相应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要翻一番,从6.3件提高到12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要从9835亿元,提高到20000亿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从6.2%提高到10%。
3. 坚定推进核电、转基因等重要技术
文件指出,要“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4. 抢占科技高地
除了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5G)外,还将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包括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以及一批重大工程,包括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
特别是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相关的内容,在文件中有较大篇幅专门论述。可以被视为对新工业革命的前瞻。
5. 诸多导向贴近民生
清洁高效能源、生态环保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等,对人们关心的环境、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作出了回应。
新型城镇化技术、人口健康技术、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等也将对未来浮现的需求加大投入。
6. 开拓新疆界,定位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层面
海洋资源、空天探测开发和利用、深地极地技术不仅是科学前沿,也不只是经济利益所在,而是明确为战略层面的重要技术:“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7. 强调基础研究,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
文件列出了9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以及13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要求“面向基础前沿,遵循科学规律,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
8. 提升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
“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探索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的代表作同行学术评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国际同行评议的作用,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障碍。”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
9. 根据地区差异,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
10. 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余下全文>>
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5大看点有哪些
看点1 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规划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衡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指出,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过去科技规划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规划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双创,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注重在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看点2
面向2030年
部署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力争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在深入实施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李萌说。
许倞分析称,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踪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比如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
看点3
从创新全链条出发突出顶层设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中游的技术创新,再到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行全链条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指出,“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科研只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看点4
北京、上海要建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吕薇说。
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这是一个分四个层次的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看点5
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强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有促进创新资源的全方位......余下全文>>
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有哪些热点
这是建国时指定的,每五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每五年做一次发展计划,设定目标目标,十三五就是,第十三个这样的五年计划,其实计划归计化,达到实现的不多,新闻里总是提前超额的一大堆,有多少是真的,真心再帮你期待采纳,
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演化
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与此同时,为迎接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国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自1985年7月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区”成立以来,中国已建立起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2个,总面积达676.1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70多个。3. 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 在这一时期,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从企业做起,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新的参加对象,如国家工程中心(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1995年,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国家决定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4. 国家创新系统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资料来源:1)陈立等编著. 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2)张凤, 何传启. 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五: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都涉及了哪些医学生命科技领域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重大新药创制。
2、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三、重大工程: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5大看点有哪些
看点1 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规划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衡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指出,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过去科技规划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规划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双创,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注重在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看点2
面向2030年
部署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力争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在深入实施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李萌说。
许倞分析称,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踪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比如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
看点3
从创新全链条出发突出顶层设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中游的技术创新,再到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行全链条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指出,“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科研只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看点4
北京、上海要建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吕薇说。
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这是一个分四个层次的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看点5
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强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有促进创新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科技创新的......余下全文>>
七: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十三五”规划建议同时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其中,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方面,将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
对此,科技界人士纷纷表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凝聚科技界共识,为制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贡献智慧和力量,把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改革创新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为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八:科技创新规划》都涉及了哪些医学生命科技领域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重大新药创制。 2、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
九:十三五 国家科技计划含有哪些内容
1. 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2015年排18位,按照规划,2020年时将提升到15位。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二。
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升到2.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48.5提升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从22.2万亿元,提升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15.6%提升到20%。
2. 专利等多项指标翻番
PCT专利申请量,2015年为3.05万件,规划要求2020年目标值“翻一番”。
相应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要翻一番,从6.3件提高到12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要从9835亿元,提高到20000亿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从6.2%提高到10%。
3. 坚定推进核电、转基因等重要技术
文件指出,要“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4. 抢占科技高地
除了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5G)外,还将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包括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以及一批重大工程,包括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
特别是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相关的内容,在文件中有较大篇幅专门论述。可以被视为对新工业革命的前瞻。
5. 诸多导向贴近民生
清洁高效能源、生态环保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等,对人们关心的环境、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作出了回应。
新型城镇化技术、人口健康技术、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等也将对未来浮现的需求加大投入。
6. 开拓新疆界,定位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层面
海洋资源、空天探测开发和利用、深地极地技术不仅是科学前沿,也不只是经济利益所在,而是明确为战略层面的重要技术:“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7. 强调基础研究,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
文件列出了9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以及13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要求“面向基础前沿,遵循科学规律,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
8. 提升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
“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探索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的代表作同行学术评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国际同行评议的作用,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障碍。”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
9. 根据地区差异,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
10. 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
......余下全文>>
十:中国将采取哪些措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一路一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锢。二是通过沿海1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开放的领域,形成了开放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三是延伸到长江沿线的开放,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局面。这种按梯度分层次的开放节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其基本驱动力是先开放合资、后扩大出口,通过对内深化改革激发增长活力。通过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其结果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内需外需一起拉动,形成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局面。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