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定量的根据是朗伯比尔定律。

定性的依据是吸收曲线的特征值以及整个吸收曲线的形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1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选择性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好等特点。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分析上有哪些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仪涉及的波长范围是0.2--0.8微米(对应波数50000-12500厘米-1),它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作物质鉴定、纯度检查,有机分子结构的研究。在定量方面,可测定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和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可以测定物质的离解常数,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物质分子量鉴别和微量滴定中指示终点以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作检测器等 。

三:在紫外光谱分析中,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

以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测定某一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以入射光的不同波长为横轴,各相应的吸光度为纵轴作图,可得到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

标准曲线是标准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跟仪器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标准曲线的目的是推导待测物质的理化属性。

四:在紫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时测绘吸收曲线有何意义

在紫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时测绘吸收曲线有何意义?

答: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必须借助朗伯-比尔定律。因此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极其重 要,测绘吸收曲线可以看出待测物质在多大波长处有强吸收峰,及在处将会受到其他物质干 扰,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测定波长。

五:简述紫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紫外光谱中,波长单位用nm(纳米)表示。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380 nm,它分为两个区段。波长在10~200 nm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工作,故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在有机化学中用途不大。波长在200~380 nm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浮一区域的吸收光谱。波长在400~750 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分子内部的运动有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相应状态的能量(状态的本征值)是量子化的,因此分子具有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通常,分子处于低能量的基态,从外界吸收能量后,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电子能级的跃迁所需能量最大,大致在1~20 eV(电子伏特)之间。根据量子理论,相邻能级间的能量差ΔE、电磁辐射的频率ν、波长λ符合下面的关系式

ΔE=hν=h×c/λ

式中h是普朗克常量,为6.624×10^-34J·s=4.136×10^-15 eV·s;c是光速,为2. 998×10^10 cm/s。应用该公式可以计算出电子跃迁时吸收光的波长。

许多有机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须吸收波长在200~1000 nm范围内的光,恰好落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因此,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也可以称它为电子光谱。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