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有趣的汉字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二:学《有趣的汉字》有感 新闻
过去我曾读过安子介的《劈文解字》,结合自己过去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觉得非常新鲜,是解释汉字,学习汉字的一种可参考的途径,经常也用这种思维教授给学生。现在我看了《有趣的汉字》,觉得这是从汉字的“源”上来认识汉字,与《古代汉语》师出同门,是细化了的对汉字的构成、形成的专门研究,对于学习汉字,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是非常有教益的。
这本书中有许多作者在研究中的独到发现,如汉字的组成中,一些基本笔画“一、丨、/、丶、乛、∟、∠” 都是表示一件事或物的基本部件,一些最基本部件“┠、丄、厂…… ”也都是表示一个物或一件事。作者进一步发现:每一个带部件“ノ”的字都是代表一种有生命的物及与生命活动有关的事,所以在这种字中, “ノ”是一个“前缀” ,而“夂”是“反”的近义字。“独体字”实际是由一些基本部件“叠合”或“联接”而成的字,如“秉”是双手“屮”抓住“木”的生命行为“ノ”--“坚定不移” ,而“成”是“” (人) 、 “” (手) 、 “戈”联接而成,表示“事情成功了,手可以放下戈了”。
又如:Ⅲ 象顺畅流动的水--“川”;也象形驯服的动物的毛--主人经常给驯养的动物梳理,“毛”使其变得象“Ⅲ”那样有条理。“、”这个部件象形,是一种团形的物体。如“玉”中的“、”象形,是一块石头--石中之王是“玉”。在“刃、戈”中,“、”为磨刀石。
有了这些解释,学习汉字就能看作是一种推理,不但明白字的来源,而且学习了一种思维的方法,让汉字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不是孤立的“字”。因而学汉字也变成有趣,有故事了。学汉字也就不会那样地难了。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识字时经常写错别字,也读错音,这时,我父亲就说:读书读太多,料字读成科。真是读书读得太多吗?不是的,是说读书不认真,表面读书了,其实没有真正地读好。料字与科字很像,但我是不会读错的,那时是将霸王别姬的姬字读成了臣,就因为那字少了一小竖。所以我后来懂得识字都不能秀才念半边了,要经常去翻翻字典,查查读音,看看意思。这也变成了我的习惯。然而,今年,在看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后,才知道,自己竟然连“冒”字也写不正确,因为上部分并不是曰字,那两横是不能碰两边的“竖”的。在《有趣的汉字》里,我也才知道“曰”字,那中间一横也是不能碰到右边的横折的“竖”的。这是字“理”,生活中,书写行书的时候,当然是不要求这么精准地写字,但要明白为什么这些字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就明白了这个字的来源了理的。
这本书解释汉字,都是从字源来分析的,因此,必须通过繁体字来分析,而现在小学生学习的是简体字。所以说,老师作为教孩子识字的人,对于字的来源是不能糊涂的,特别是繁体字是必须认得的。而教学生的时候,在讲解必要的字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字的来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大地避免写错字的机率。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要好好地将书中的一些基本字的意思进行筛选,将那些对小学生识字特别有帮助的筛选出来,以便在教学中运用。
看了这本书,还帮助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我曾听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射与矮字是刚好相互调换的,讲得非常有理,如射字是一寸高的身体,怎能不是矮呢?矮字中矢是弓箭,委是弯曲,将弓拉弯是为什么?当然是射了。但确实这是错的,这个问题一看《有趣的汉字》就能够解答了。还有对于笔划比较多的汉字,有时很难明白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赢。这个字笔划多,我们一般是采用拆部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将其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但为什么会用这么几个部首来构成这个字呢?确实难以明白。这次在严老师的书里,我知道了,原来与秦始皇的姓“赢”有关......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