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课文

一:课文[剪枝的学问]

[苏教版第六册课文]

26 储枝的学问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二:课文剪枝的学问主要写了什么

三月的北京,玉兰花开,风景如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魅力教师,经典课题”进行学习。一天的学习,我累着并幸福着、收获着。所执教的名师各有千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

薛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朴素,没有变换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整节课分为了四部分:

首先,是字词学习板块。从字词入手,纠正读音、指导书写、多读牢记,听写词语都是立体设计,多种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按照读正确、写端正、记心里这一顺序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

其次,是练习概括板块。薛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几次写“我’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找出相应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理清文章的顺序。再读课文,弄清每次看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从圈画开始,从找关键词开始,接着分别说三句话,用上关键词,然后连在一起说,仍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概括的方法,并做笔记。这样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简单明了,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概括的基本方法。

然后,是体会心理板块。薛老师先让学生画出“我”三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不同场景,画出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之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们找到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在学生了解了人物心理的基础上,薛老师让学生们走进课文,充分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最后,是体会道理板块。薛老师通过问“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且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总结的道理写一写。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轻松愉快的总结中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的感受颇多,收获颇多。薛老师的课,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薛老师的课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又实实在在,没有了逐句的理解,也没有了逐段的分析,有的只是组织学生广泛说与写。整堂课薛老师说得很少,基本都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几个词,再用这几个词说出几个和本文相关的几个句子,最后再借孩子们的口将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概括出来,最后加上薛老师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薛法根老师上课,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他用朴素的方式,以谈话式的语调,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中学习,学会了写字,学会圈画和做笔记,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思考,学习的过程是那么实在,

学生们通过对课堂的广泛参与,真正地提高了其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还有,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语文教学不是一味地引导或者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而是要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希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多学知识,所以我们逐字逐句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讲清楚,讲明白。但这样,有时学生仅仅能够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却没有把握学习的方法。在《剪枝的学问》一课中,面对概括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难点,薛老师不慌不忙,有条理地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时间点,最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将课文概括得十分通顺、准确,还学到了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的方法,真是一箭双雕呀!

此外,我发现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不乏鼓励的言词,必要时还会对孩子们竖起大拇哥,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述说感悟,哪怕是跑题严重的学生也会获得一两句诙谐幽默的点......余下全文>>

三: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剪枝的学问 课文主要内容

buvihihg

五:读了课文《剪枝的学问》明白什么道理

语文第一十六课《绝招》主要讲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

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

六:读了剪枝的学问,我明白了什么

从课文中,我明白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要学会合理放弃,有舍才有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的有心人。

七:剪枝的学问的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为主线,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桃园之谜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大伯是一位——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所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想探个究竟。[板书:满怀好奇]   二、初探桃园之疑   1、在王大伯的桃园中“我”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2、3小节,边读边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2、指导学生交流:   (1)看到的:“……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看到这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挥舞”中体会到剪枝技术的熟练,从“一根根”中体会枝条剪掉得很多)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此时你心中有什么疑惑?(生:王大伯为什么要将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剪掉了枝条还能结出那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吗?……)   3、是呀,文中的“我”也感到很疑惑,听,“我”正着急地问王大伯呢!指名学生读“我”问王大伯的话,读出“我”当时的疑惑,从语气(着急)、表情(一脸疑惑)等方面进行指导评价。[板书:一脸疑惑]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5、指名交流,出示王大伯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   (剪去的是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如果不剪去这种枝条,就会影响其他枝条开花结果。)   (抓住“笑了笑”、“充满信心”体会王大伯的自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配上动作,模仿王大伯语气读一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