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看什么书。
您好,如果您是中医专业的,我的建议是都要看;如果您是医学专业,自学中医,建议先找一个好的完整版本,也就是带有辨脉法平脉法等篇目的,自己先背原文,保留疑问,然后对照《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和《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自己看,中医院校的教材作参考,再按自己需要慢慢扩充。如果您是非医学人士,有兴趣自学和了解,建议就看上述两本书。真心想学习,不要舍不得。仅供参考。
二:刘渡舟的著作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三:伤寒论 金匮要略哪个版本最权威最好 要原文的 分少勿怪
应该是宋本伤寒论
四:《伤寒论通俗讲话》txt全集下载
伤寒论通俗讲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五:我想自学中医,请问.........
如果你以济世救人的目的来学习中医,那么你最好学习针灸方向,要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经络学、俞(shu)穴学、刺法灸法学、选学时间针法学。这样你就入门了,要想进一步就要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定位诊断、神经病学。再进一步:中医四大经典。
或者告诉你一条捷径,去找一位名医供真诚的拜师,每天跟着他,把他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保你2年自己可以解决常见问题。
六:肩膀痛、经脉不通、血淤、体质属寒湿,应怎样治疗?
什么是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对肩周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偿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西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老年性退变:本病多见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显然与老年性退变有关。
②风湿寒邪侵袭: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明显风湿寒邪侵袭史,如居处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说明风湿寒侵袭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动减少:本病的临床特点,多见于肩部活动逐渐减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发病率较右肩多,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肩部活动量减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动减少后,常可继发肩周炎,这些特点均提示肩部活动减少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2)病理
①肩部组织,如关节软骨、滑囊、腱鞘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②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过程释放的炎症介质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浆液性渗出,渗出物的机化使肌腱与腱鞘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组织弹性降低,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形成所谓“肩凝”,现多认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为本病的病理改变之一。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