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理黄河

一:怎样治理黄河的资料

于黄河淤泥的治理: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不能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要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

1.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防治领域。通过市场作用,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引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方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鼓励多家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设施专业化运行,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费用,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环保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划定黄河水功能区,根据黄河水资源量和水流的纳污能力,提出各省(区)允许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实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相应的水污染超标处罚措施,对于污染超标省(区)要停止审批新的水资源利用项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在排污监测和监管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上统一行动、团结治污。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绿色GDP,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4.环保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实行垂直管理,脱离地方的制约。

5.给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如处罚力度,关停污染企业等。

6.地方新上项目论证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有环保部门参与,对新上项目,如果发生大的污染事件,实行事后决策追究制度,以加强地方“一把手”对黄河污染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应该在具备了有效的监测网络基础上,探索建立排污区域赔偿制度,让过度占有资源者付出应有代价。可以通过“排污收费”的办法,由河流段面水质不达标者,向下游提供补偿,迫使沿黄地区政府加大对本地区污染的治理。

总归一句话:多说不如多干,虚干不如实干!

三道岭史迎新《治理黄河的十八诀》

治理黄河十八诀,用心揣摸不等闲。

第-法治总在先,杀鲧用禹治河功。

废雍用疏舜称明,大禹治水九河顺。

第=治水先治沙,黄土高坡早绿化,

上游沙少下自靖,水土保持别忽视。

第三慎建大水库,能蓄能排不雍沙。

雍中有疏无遗害,黄土流沙人海流。

第四宽河度巨洪,千年大汛若等闲。

大堤坚固如金刚,束缚狂龙保平安。

第五束水冲沙漕,大水大漕小细沟。

河床分切如梳状,大洪小水各适漕。

第六改道新黄河,泥沙疏入黄海滨。

清水取用浊冲沙,围海造田弈河滩。

第七河漕设闸门,调水调沙更相宜。

河漕轮替无於泥,滩是漕梳漕亦滩。...余下全文>>

二: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的

黄河主要是治沙,上游水土保持,中游修建水库,下游修筑堤坝

三:怎么治理黄河

1、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2、下游修整黄河水堤,发动民众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3、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保护植被,调整灌溉方式,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提倡节约用水

4、治理泥沙,防止黄河断流

5、防止工业和生活污染水进入黄河干流和支流河道,污水要达标排放

6、注重保护黄河的支流

7、在黄河流域内城市提倡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四: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

主要是在上游进行生态保护,中游多沙粗沙区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下游疏通河道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 生物措施:造林、种草、封山育林 工程措施:修淤地坝、水库、梯田

五: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进入现代治河时期。王化云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黄河实际,使治黄工作由下游防洪走向全河治理,其治河思想,也由“宽河固堤”到“蓄水拦沙”到“上拦下排”,逐步发展到全河采用“拦、用、调、排”的方法,对黄河的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治理黄河实践的同时,国家曾多次组织编制治黄规划和重大治黄讨论,关心治黄工作的人士和治黄专家,积极提出各自的治黄主张或建议,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治黄思想。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使黄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防洪、灌溉、发电、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3.1 “宽河固堤”

从1950年起,根据下游河道特点和堤防工程状况,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概括起来叫做“宽河固堤”。这些措施包括废除民埝、修建石头庄溢洪堰、大堤加培工程,消灭堤身隐患、石化险工、绿化大堤、建立堤防管理与人防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初步改变了下游的防洪形势,为保证伏秋大汛不决口,特别是战胜1958年大洪水奠定了基础。

王化云认为上宽下窄的河道基本符合黄河下游水沙的特点,宽有宽的作用,窄有窄的好处。因为,宽河道有削减水势的作用,遇大洪水可以滞洪削峰。水涨漫滩,漫滩后水流变缓,泥沙便大量淤积在两岸滩地上,“清水”归槽又能冲刷河槽,这种“淤滩刷槽”的作用,也缓解了河道的淤积。

3.2 “蓄水拦沙”

1952年6月,王化云在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治黄主张。这个治黄主张,在1955年黄河综合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得到迅速贯彻执行,对治黄工作影响极大。

黄河综合规划明确提出所应采取的方针就是“蓄水拦沙”。主要措施有二:第一,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可以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可以调节水量,发展灌溉和航运;可以取得大量的廉价的动力。第二,在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样既避免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为了首先解决黄河的防洪、发电、灌溉和其他方面最迫切的问题,提出第一期计划。其中最为关键和迫切的工程是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工程和为保护三门峡水库在中游地区修建拦泥库工程。

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但支流拦泥库工程未能修建,水土保持工作也没有达到如期效果。由于水库淤积严重和库区移民工作困难,1962年3月改为“滞洪排沙”运用。70年代改为“蓄清排浑” 运用。水库改变运用后,在“滞洪排沙”运用期间,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潼关河底高程并未降低,库区“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因而在1957年、1962年、1963年、1964年展开了多次治黄大争论并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了两次改建。

钱正英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河治理取得很大成功,但也曾发生过失误。最大的失误是1955年有关治黄方案的决策。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制定了“节节拦泥,层层蓄水”的治黄规划,要求以水土保持、支流拦泥水库和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三道防线,把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全部拦蓄在中游,解除下游的防洪负担,并使黄河下游变清。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水土保持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拦泥水库的代价太大,大多数不能修建;三门峡的淤积严重,超过预计,特别是淤积部位向上游发展,形成“翘尾巴”威胁西安。经过反复调查后,三门峡从原来“蓄水拦沙”的高坝大库大电站,改为“蓄清排浑”的低水头径流电站;下游河道从原来的完全依靠三门峡及上中游解决洪水泥沙,改为通过综合治理,尽量发挥河道......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