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名言

一:阎锡山语录纪念生日

在超市看到一个年轻妹子,朋友捅捅我:“你看,那里有一枚少女。”

我说:“少女的量词怎么是枚?”

朋友说:“感觉很精致不是吗?少女本就是精致的生物呀。”

我茅塞顿开,深有同感地点点头。

不久朋友捅捅我:“你看,那里有一坨妇女。”

二:阎锡山的《补心录》内容是什么?

是老阎年轻时摘录的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

三:“适中求对”阎锡山的所谓“中的哲学”

(一)

早听说阎锡山(字伯川,号龙池)有部分日记留存大陆,这是他当年的侍从室秘书李蓼源在一篇文章中透露的。这部分日记,从1931年2月17日,至1944年12月27日止,据传是正本,初藏山西省公安厅,后存山西省档案馆,副本被带往台湾。对此,颇有点不解,为何带走的仅是副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一般说来,若以阎氏当时的地位与能力,完全可以将所有重要文件转移并带走。赴台前,他是李代总统时期的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到台后,改任“总统府”资政。这一时期,他的日记,虽然断断续续,但也写到了1950年12月31日才中断。

若说此间国共相争,天下板荡,无法顾及身边琐事,虽不失为一种解释,但与阎氏一以贯之的“慎行”风格有所不符。事实上,阎氏早有安排。台湾史学家吴相湘在一篇文章中披露,他的北大老学长、做过“立法委员”的乔鹏书,在1949年太原撤守前,就是负责押运阎锡山所有重要档案文件到台湾的那个人,“这些文件都是他经手编整过的,他记得其中有关西安事变的重要机密电报计有七十二件之多……”(吴相湘:《孟禄博士与张作霖阎锡山的谈话》,1979年台湾《传记文学》第34卷第2期,页51),此部分日记正本之未被带走,或有其他原因。

阎锡山赴台后,似不再日记。从最近出版的《阎锡山日记:1931—1950》(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基本上可认定这一点。九州这个版本是以1997年台湾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印的《阎伯川先生感想录》为底稿辑录而成,来源还是可靠的。尽管九州版对此有所辑录,但也只是对“公文、书信、谈话稿、电报等作了取舍”,在年代上并未拦断或截取,惟1950年8月12日之后的数月日记未收在内。不过,来自台湾的这个版本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录阎氏1942年至1944年的日记,而留存在大陆的“正本”则是有的(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尽管这三年日记计39则,但作为文献史料出版时,付之阙如,在台湾方面,肯定有其原因。有一种不确定的说法:阎氏病故后所有文件被某机构取去,之后,又移送“国史馆”,其中有很多地方已被剪去数行或半页(同上),是否包括阎氏日记,不得而知。

(二)

阎锡山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军政人物,当权在职最久,执掌山西将及四十年,或为民国以来督军第一位。他虽武官出身(东京振武学校及东京士官学校),却又是清末朝考的举人,据阎氏本人言:“当时武官的出身,举人以上,再没有了。”若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国民党方面来讲,称其“一生文治武功”,甚至“勋业彪炳”,自是一种党派意识,可不必多说;但从阎锡山日记来看,此人在立言、立德方面,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并非人们一般认知上的“军阀”,抑或“草泽英雄”,在其部下亲信眼中,他就是一位儒雅之将,“阎先生绝不会有狂笑的时候,他直像一位道学老夫子,炉火纯青,无一丝一毫暴急浮躁的火气……”(刘健群:《忆念阎百川先生》,1967年台湾《传记文学》第10卷第4期,页36)

有人记述当年太原阎氏公馆,进大门,就可看到走廊上挂有一匾,上书“适中求对”四个大字。这是阎氏大半生治事待物的一个原则,即所谓“中的哲学”。在他看来,“中是治事之极则,得中乃存,失中即毁”,人类社会之安和,“适中”才能“求对”,情理兼顾,既是“中”,也是“对”,大凡与人性相悖的任何主义,“都是没有得‘中’”,“中”是天道,亦是“人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不久,“阎先生听取了被俄国驱逐回到山西的商人的报告,于民国九年(1920年)开了个进山会议,集山西各界的硕彦,研讨‘人群社会组织怎样对’的问题,认定共产主义是错误的,……民......余下全文>>

四:爱国的名人名言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托尔斯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 别林斯基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中国......余下全文>>

五:存在就是真理 需要就是一切是谁的名言

是阎锡山说的。阎锡山奉行“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的信条。只要能存在,一切手段在所不惜。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他脚踩三只船,提出“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要准备反共”的策略口号,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能踩破。”

六:前人的格言都是真理么

存在就是真理 需要就是一切是谁的名言

是阎锡山说的。阎锡山奉行“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的信条。只要能存在,一切手段在所不惜。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他脚踩三只船,提出“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要准备反共”的策略口号,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能踩破。”

七:阎锡山的部下名单 50分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6岁入私塾,寡言,尚游侠。年15岁票号,交游渐广,有大志,摘录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名“补心录。”庚子,18岁为司赈纠首(村长),后考入武备学堂,留东,入振武学校。结党人,入同盟会军部分支机构“铁血丈夫团“,续入日本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绩优,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李烈钧,唐继尧等为同窗。归国,升标统。辛亥,武昌变,亦率部反正,以太极八卦旗为军帜,克复太原,破满城。当选山西都督。继与北洋军会战数月,期间转战归绥。南北和议成,乃归。其后主政山西数十年,编练晋军,羽翼渐成,中原战事起,诸藩皆削,唯其独存。抗战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随国府南狩,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薨于台,年77岁。其善将将,御下以宽,及其离太原,麾下诸将皆死以报,方是时,敌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数,唯太原,城陷时,无一降者,烈矣。

八:一字之差而失败的名言警句

一撇之差酿失败 一字之差败中原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摘自 百度知道)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