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

一: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 l )趋化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化学趋向因子的作用下,可向目的物移行。炎症时,在化学趋向因子的作用下,粒细胞先吸附;于血管壁,然后向血管外移行至组织。 ( 2 )调理素作用:血清调理素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参与下,可使微生物吸附于粒细胞膜上,进而发挥吞噬作用。 ( 3 )吞噬作用:经调理素作用后,吸附于粒细胞膜上的微生!物被粒细胞伸出的伪足包围,胞膜凹陷形成空泡,称为吞噬体。 ( 4 )脱粒作用: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内含有髓过氧化物酶、中性酸性水解酶和溶菌酶等,特异性颗粒除含有溶菌酶外,还含有胶原酶、溶酶体和碱性磷酸酶。细胞质颗粒可进人吞噬体内,释放出各种酶类以杀灭细菌。 ( 5 )杀菌作用:粒细胞经吞噬作用后发生代谢变化,耗氧增加,过氧化氢产生增多,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增强,部分过氧化氢进人吞噬空泡,与过氧化物酶作用后起杀菌作用。

二:什麽是中性粒细胞? 其临床意义是什麼?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寄生虫(如肺吸虫等)。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机体反应性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WBC>20×10 9/L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如急性胰腺炎,WBC、中性粒细胞增高与炎症程度成正比,WBC>10×10 9/L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67.5%,坏死性急性胰腺炎达78.6%,中性粒细胞>85%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86.2%,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占88.5%,死亡率高达100%.如肠缺血、坏死破裂,WBC>10×10 9/L可作为早期坏死指标之一。

如轻度感染,WBC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WBC可达(10~2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严重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上述情况说明机体反应良好。如感染过重,WBC不高,但核左移明显,患者可能处于中毒性休克状态,原因是白细胞再分布,聚集于内脏血管内;或白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趋向病患部位;或骨髓暂时供应不足。

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在12~36h内WBC增高,达l0×10 9/L以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

3)急性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粒细胞释放。

4)急性失血:如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急性大出血,WBC在1~2h内迅速增高,达(10~20)×10 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WBC增高,PLT也增高,与骨髓贮备池中细胞释放有关,但此时RBC和Hb仍可正常,与体内血浆和血细胞比值尚未改变有关,所以,WBC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之一。

5)急性中毒:外源性中毒(如化学物质、汞、铅、安眠药、昆虫毒、蛇毒、毒蕈等)、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为主。

6)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WBC持续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主要机制为: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某些肿瘤细胞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7)其他原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

3)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余下全文>>

三:有哪些实验用于检测中性粒细胞功能

一、细胞运动功能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有随意运动和定向运动之分,可根据其细胞面积判 断中性粒细胞活动的强度。严重酒精中毒及某些肿瘤患者,其中性粒细胞 的随意运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中性粒细胞的定向运动表现为趋化运动, 测定方法大同小异,原理相同。

(一)体内试验法(皮肤窗法)

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开始时间、程度和形态变化。健康人白细 胞在皮窗处 2~3 h 开始聚集,细胞数达 50~100 个,6 小时可达 1 000 个 以上。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逐渐增多。

(二)体外试验法

1.滤膜小室法(Boyden 小室法)

用油镜检测细胞在透明滤膜内通过的距离,求其趋化单位。

2.琼脂糖凝胶平板法

将琼脂糖制成凝胶平板,在中央孔加中性粒细胞悬液,两侧孔分别加 趋化因子或对照培养液。经 37℃温育 2~3 小时后,染色测量细胞运动的距 离,按下式计算移动指数。

移动指数=趋化移动距离/随意移动距离

二、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检测

(一)细胞内杀菌功能的检测

将待检细胞悬液按一定比例混和,加活的白色念珠菌悬液,保温后加 美蓝溶液作活体染色,取样涂片镜检。如胞内白色念珠菌呈蓝色,表示已 被杀死。共计数 100~200 个细胞,按下式分别求其吞噬率和杀菌率。

吞噬率(%)=(吞噬细菌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杀菌率(%)=(胞内含着染菌体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溶细胞法能更直接反映细胞杀菌情况。将待检中性粒细胞悬液与已经 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按一定比例混 合,置 37℃,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经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 18 小时后,计算菌落数,按下式计算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1—(30、60、90min 的菌落数/0min 菌落数)×100%

正常情况下,吞噬指数接近于 1,吞噬率 61%~64%。对大肠杆菌的 杀菌率大于 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大于 85%。

(二)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耗 能剧增,其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细胞内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 葡萄糖 6-磷酸酶氧化脱氢。此时加入 NBT 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呈淡黄色 的 NBT 还原成点状或块状颗粒,并沉积于胞浆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内 有蓝色甲膳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正常参考值为 5%~10%。

(三)化学发光测定法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 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oxygen redicals),它们与细胞内杀菌作用密切 相关,同时又能产生微弱的发光现象。在反应体系中加_米诺能起增强效应, 使发光效率大为增强,可用化学发光仪测定。

四: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的关系?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占75%,白细胞包括:粒细胞(中性粒细胞75%,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40%。

五:成熟的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能够防御“外敌”的入侵,有“人体卫士”的美称. 白细胞无色,有细胞核,体积要比红细胞大,但数量比红细胞少,成人每立方米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约10000个。平均约7000左右。白细胞的数目随人体健康状态不同而有很大波动。当人体失血、烧伤或得急性化浓性炎症(如阑尾炎)、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白血病等时,白细胞数目就会明显增加。所以,这时候只要看一看白细胞数目的变化,便可估计出病情的严重程度。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分为颗粒白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颗粒白细胞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在人体防御和保护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体抵制微生物、病原体和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主要的一道屏障。当有病菌等异物向人体入侵时,嗜中性粒细胞就向病菌游去,同病菌作战,吞食它们。并能释放多种酶,杀死和溶解病菌。当嗜中性粒细胞吞食大量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病菌分解的产物一起,就形成了脓。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基本上无杀菌能力,且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这两种细胞与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无颗粒白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与人体免疫反应有关。 白细胞都是由红骨髓造血母细胞生成的。白细胞的寿命很短,大约321天左右,最短的只能活几个小时

六: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检测有什么临床意义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试验原理是将人巨噬细胞与鸡红细胞(chicken red blood cell,CRBC) 混合后孵育,通过计算巨噬细噬 CRBC 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判断人巨噬细胞的 吞噬功能。通过观察 CRBC 消化程度,反映巨噬的消化功能。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趋化能力显著下降见于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Lasy 白细胞综合征、 慢性皮肤黏膜白色念珠感染、糖尿病、烧伤等。正常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趋 化能力亦明显低下。吞噬能力明显低下者见于补或抗体缺陷症时。酶代谢 能力显著降低见于慢性肉芽肿、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高度缺陷。

NBT 试验不仅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的试验,还作为疾病的 鉴别指标。正常人外血中性粒细胞 NBT 阳性率约为 10%,全身性细菌性感 染在 NBT 试验阳性率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或无感染的低热患者阳性率一般 在 10%以下。器官移植病人术后因细菌感染伴发热时,NBT 阳性升高;而 因排斥反应发热者,NBT 则正常。故发热患者在暂无条件查清病因或检测报 告较迟时,可用 NBT 试验对发热病因作过筛性鉴别。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直接吞噬和杀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还 具有参与抗原加工、递呈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 于判断巨噬细胞的功能,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性免疫状态有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主要见于原发和继发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胃癌、肠癌等多种肿瘤病,肿瘤病灶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的扩散与转 移呈负相关,检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判断机体抗肿的能力。

七:哪些实验用于检测中性粒细胞功能

一、细胞运动功能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有随意运动和定向运动之分,可根据其细胞面积判 断中性粒细胞活动的强度。严重酒精中毒及某些肿瘤患者,其中性粒细胞 的随意运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中性粒细胞的定向运动表现为趋化运动, 测定方法大同小异,原理相同。

(一)体内试验法(皮肤窗法)

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开始时间、程度和形态变化。健康人白细 胞在皮窗处 2~3 h 开始聚集,细胞数达 50~100 个,6 小时可达 1 000 个 以上。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逐渐增多。

(二)体外试验法

1.滤膜小室法(Boyden 小室法)

用油镜检测细胞在透明滤膜内通过的距离,求其趋化单位。

2.琼脂糖凝胶平板法

将琼脂糖制成凝胶平板,在中央孔加中性粒细胞悬液,两侧孔分别加 趋化因子或对照培养液。经 37℃温育 2~3 小时后,染色测量细胞运动的距 离,按下式计算移动指数。

移动指数=趋化移动距离/随意移动距离

二、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检测

(一)细胞内杀菌功能的检测

将待检细胞悬液按一定比例混和,加活的白色念珠菌悬液,保温后加 美蓝溶液作活体染色,取样涂片镜检。如胞内白色念珠菌呈蓝色,表示已 被杀死。共计数 100~200 个细胞,按下式分别求其吞噬率和杀菌率。

吞噬率(%)=(吞噬细菌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杀菌率(%)=(胞内含着染菌体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溶细胞法能更直接反映细胞杀菌情况。将待检中性粒细胞悬液与已经 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按一定比例混 合,置 37℃,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经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 18 小时后,计算菌落数,按下式计算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1—(30、60、90min 的菌落数/0min 菌落数)×100%

正常情况下,吞噬指数接近于 1,吞噬率 61%~64%。对大肠杆菌的 杀菌率大于 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大于 85%。

(二)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耗 能剧增,其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细胞内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 葡萄糖 6-磷酸酶氧化脱氢。此时加入 NBT 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呈淡黄色 的 NBT 还原成点状或块状颗粒,并沉积于胞浆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内 有蓝色甲膳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正常参考值为 5%~10%。

(三)化学发光测定法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 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oxygen redicals),它们与细胞内杀菌作用密切 相关,同时又能产生微弱的发光现象。在反应体系中加_米诺能起增强效应, 使发光效率大为增强,可用化学发光仪测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