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小课题研究

一:如何在思品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反思感悟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播种好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为引导和激励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承担了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研究》,以此为契机,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地努力,让学生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现将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如下反思:

本学年我重点从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积累习惯、读书习惯加以培养。

(一)书写习惯

《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点: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坐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执笔正确。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铅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字的笔画,间架结构。卷面整洁。字字正确清楚,行行排列整齐。

具体做法: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的“三个一”。反复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六年级先读帖,再临帖。时刻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笔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注意自己的板书书写习惯,亲身示范。

阶段成效:写字本、书法作品

(二)积累的习惯

有人说:“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积累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点:课内积累:积累并背诵每篇课文中精彩的句段。(课堂内完成)课外积累:每日积累成语、歇后语、古诗、格言等,主动对课外书感兴趣的内容做笔记,摘记、剪贴等。古诗词积累:每周进行古诗文考级,一周四首,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具体做法:在读书中学会积累。

阶段成效:积累笔记和古诗文考级本等。

(三)读书习惯。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分层次提出的。在刚接触到课文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随便加字、丢字,慢慢过渡到读的通顺、不唱读,最后才进行到读出感情的阶段。每天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大量阅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把读书活动从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因此,我们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并反复向家长说明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家长积极督促学生读书,给学生提供方便。让孩子在读书中快乐地成长。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没有书就发动同学捐书。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时间。师生一起读,久而久之,学生下课、中午、放学后都能自觉读书了。

课题实验中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措施:

1、以身作则。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板书时要工整规范,作学生的榜样。写小楷时一笔一画认真指导书写,给学生以示范。

2、细化要求。上课时间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面对孩子时,我们给孩子的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余下全文>>

二:初中政治小课题研究有那些较好的课题?

1、中学政治探究学习方法运用的研究;

2、将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政治教学初探

3、范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运用的研究

4、中学政治学科反思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5、中学政治情景---体验教学法

6、初高中政治学科衔接的研究

7、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研究

8、中学政治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

9、常规教学中如何发挥好自学指导的教学功能

10、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

11、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研发与应用;

1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效果检测研究;

1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方法、途径研究;

15、教学环节的高效创新研究;

16、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实施师生互动小课题研究

第一、做几个深呼吸;第二、闭上眼睛,放松一点,让自己的思绪随意飞翔;第三、以己度人:我压力大,别人也一样;第四、对自己说:我能坚持;第五、理清思路,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优势,也就是找准努力的方向;第六、实在学不下去,就好好发泄一下,可以是跑步,可以是大喊,可以是与朋友聊天,可以是听音乐,什么适合你,什么最现实,就用什么方式。试试吧。

四:课题《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小学生习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怎样研究的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反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根据...9957

五: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题教学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教育资源背景: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村小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家长居住农村,生活较艰苦等方面条件使学生信息来源窄,知识面小,思想涵养较差;②家庭生活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风邪气;③学生学习意识弱,性格较野。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余下全文>>

六:如何对话让品德教学更实效课题研究目标

课堂学习模式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接受式模式和发现式模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必要的。鲁洁教授说

,“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也不能排斥接受性学习,应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节约每一滴水”时是这样做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的用途、水资源现状、浪费水的现象”等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资料,从而感悟到: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人人离不开水,但存在大量浪费水的现象,进而引发对节水的意义及节水行为的思考。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滴水”的小实验,让学生静静地观察,一分钟会滴走多少水?

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实验漏斗,当水滴越聚越多时,学生震惊了!紧接着,教师再以课件展示“积少成多”的结果——照这样的速度,10天就会滴走一吨水。屏幕上显示:水不断地滴,滴满了水池,溢了出来……

直观的实验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一滴水太重要了,节约用水还真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这几种教学策略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对独立,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一、精选课题,组建课题组。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法”的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2007年9月我校对132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满意的学生54名占41%,不满意的78名占5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校课题组确定了“理想的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研究课题。为使这一课题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对其它学科教学起幅射作用,我们组建了由全体政治老师和相关学科的部分老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二、理论培训,达成共识。

在课题立项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各成员结合所教班组谈课题具体实施方法,并有选择地学习了有关“自主学习”方面的文章,这样,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有了充分认识。

三、围绕课题,积极教研。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有效顺利进行,课题组每学期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通过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评课,撰写教后感、论文评比、组织学生制作板报、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保证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 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将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课堂新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使上述目标得以实现呢?通过对平时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研究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即:a.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材料的选择;b.教学目标与自主讨论题间的转化;c.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控;d.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的管理;e.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f.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搞教科研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个新生事物,针对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不足,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有关本课题的最新文章,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科研氛围也越来越浓郁。

(3)依托课堂,开展活动。

对于本课题研究来说,课堂教学既是主阵地,又是研究的突破口。课题组首先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组织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集体备课,开展研究课活动,目前,课题组已开展了“探讨自主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等集体备课活动,开展了“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形式和基本环节”为主题的研究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初步取得的成果。

1.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课堂灌输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交......余下全文>>

八:课题研究如何让品社“活”起来

”传统品德教学,就是把学生的视界禁锢于教材,定格在了课堂,切断了与生活的渊源,就如同无水之鱼。《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他们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

,要以孩子视野角度看问题,

要尊重学生。

让品社课堂教学“活”起来

——“活”是品社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品社教学之门的钥匙。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激活”上下功夫,积极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乐学、促情、启智、拓展是激活品社课堂教学的四要素。一、“乐学”是激活的立足点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到去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品社学习兴趣,对于激活品社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素,具有很大的前提先决作用。二、“促情”是激活的支撑点

品社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发挥好品社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品社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启智”是激活的启动点小学品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品德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又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小学品社教学必须传授给小学生必需的社会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光学会一些知识,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仍然是无用的,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不能说是真正学懂了。只有既懂又会用,才算是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要靠不断的实践,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以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敢于创造的能力。四、“拓展”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延伸点  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广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消除思维“盲点”,发展思维空间。同时,在一个又一个的设疑愤悱、质疑解惑过程中,留出余地,鼓励自学,激发学生于课外巩固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内在要求。再者,品社又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离开了社会生活的沃土,品社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因而,品社教师要确立“大品社”的教育观念,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特点,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隐蔽教育意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没有“布道式”的说教,没有“填鸭式”灌输,只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3单元《规则在哪里》中,我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女生、男生之间的“脑筋急转弯”的智力大比拼。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时,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稍微有些不满到情绪激动,直至“罢赛”。我随即“承认错误”的“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大片抗议声。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前,请......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