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的形式

一:七上历史与社会题目:参加社区事务,服务社区的方式和机构有哪些?

义工,街道办!

二: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有哪些方式?

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和谐社会背景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是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重要环节。先前关于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方面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旅游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目的地,本文选取旅游规划初期的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地居民的潜在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

三:试分析社区旅游,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区旅游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一种旅游产品,即以社区为主要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活动;二是指一种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理念的社区旅游则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简称“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社区增权则是在社区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应用而生的一种概念,是指“减少无权感”的过程,社区增权的实质是通过增强当地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的控制权、利益分享权和强调社区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使社区居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获取旅游发展中的决策权,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并且能够部分地控制旅游在地方的发展。社区增权是对社区参与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社区参与方式改变为“自下而上”的合法增权形式,是提升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思考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方式有哪些

(一)、建立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议事的各项制度。为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治意识,保障广大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等基本政治权利,提高社区民主自治水平,应该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事务听证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区民主选举的规章制度,坚持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依法民主选举;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三、灵活运用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载体,鼓励社区广大居民和其他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决策,实现“民主促民生”,共谋社区发展。

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以承担社区行政事务和其他公共事务为职责,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社区管理新格局。积极引导驻区各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浓厚氛围。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参与社区自治途径。强化社区民主监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传统工作方式,落实“居务、财务、事务、服务”四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步完善社区工作督导机制和民意调查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工作”的良性工作链。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的监督评价活动,并以评价结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参考依据,保证民主监督的经常化。以人为本,重要的是畅通渠道,例如上门走访、开设社区论坛、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为群众解疑释难,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人为本”社区建设系列活动,引导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积极参与。采取开座谈会、警民恳谈会等有效形式,不断畅通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居民自治的渠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对居民群众的情况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居民群众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参与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是我家”的浓厚氛围。社区是各种人群聚集的密地带,是社会多种矛盾的沉淀区域,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又是多种观念形态相互激荡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站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最前沿,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要让社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职能,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通过社区宣传阵地,宣传社区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工作性质,特别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开展社会法律、道德、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区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宣传群众最关心的事,让社区居民群众走进社区,认识社区、信任社区。

(四)、提升社区自我形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以人为本,是社区建设工作最重要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社区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人为本,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群众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为群众服务为第一职责,以为群众谋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

社区要以“民心工程”为挈机,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改善小区的硬件设施,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要积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背街......余下全文>>

五:社区自治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什么形式

社区管理该往哪里走?

厘清社区本意是前提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包含了区域要素、情感要素、同质人群要素。社区履行的是一系列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国古代是“皇权不下县”,由士绅管理乡村。从历史沿革看,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还是比较稳定的,说明乡村自治是有基础也是行之有效的。民国时期把权力延伸到乡镇一级,这与当时的时势背景有关,常年战乱导致国库空虚,权力延伸有对人力与资源加大动员的考虑。新中国沿袭了这一管理模式。

杭州社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明显。新中国第一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诞生在杭州,也是全国最早成建制将老的居民委员会建设成新型社区居委会的城市。但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余岱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杭州的很多社区,还是以地理区域为基础做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块,社区自我治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不是很强,一方面是承担了过多的政府“摊派”任务,社区工作人员忙于各种统计、台账、证明、会议,事无巨细,俨然一个小政府,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社区参与机制不完善,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也导致社区未能务好正业。“社区怎样健康可持续发展?社区工作者该是政府人还是自由人?将来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余岱一口气抛出了好几个问题。

“现代社区有别于以邻里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社区”,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毛丹指出,社区基本上都是在国家迫近或介入情况下“复兴”的。从全球范围看,社区管理主要有自治、共治和管控三种模式。例如,美国的社区是自治的,有其特定的地位和权限,跟政府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日本的社区是一种典型的共管模式,设了町长,是一个半官半民的角色。中国原来的社区管理属于政府管控型,现在改为政府主导型,一方面国家仍将坚持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作为社区特征,另一方面国家又需要对社区人口保持必要的管理和控制,途径包括党的领导、群团组织的支撑,以及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下沉社区等等。毛丹认为,“如何整合这两种社区治理考虑,是我国社区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今后我国的社区管理到底应朝哪个方向走,并最终形成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社区原则的社区模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毛丹并不认为社区自治模式是必然,这方面“还有待于探索并以法律方式明确”。余岱则套用了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把社区管理定义为“第一要义是自治,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民主、和谐、实现人的发展,根本方法是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强化服务”。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式社区应先区分城市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和纯农村社区这三类不同性质的社区,再依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更为科学,而且我们的政府对基层的管理是习惯管控式的,要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必须在现有的社区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社区管理怎样才更有效?

表面看靠自治,落脚点却在利益

汤来法,是江干区九堡镇九堡村的党支部书记。九堡村现在马上就要撤村建居,涉及本地村民1477人,外来人口17000多人。要想管理好这么大的一个村社,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他认为,对九堡村的管理还是要突出一个自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健全组织及机构,解决一个有人办事的问题;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解决一个有钱办事的问题;通过建章立制,解决一个有章理事的问题。汤来法经常给他的村民灌输这样的理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村民自治章程则是村里的根本大法。村里的工作制度、财务制度都是根据村民自治章程来制订的。但凡有重大决策事项,也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来审议。“通过如......余下全文>>

六:社区组织管理形式创新指的是什么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余下全文>>

七: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形式有哪些?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拔河、舞蹈、声乐、象棋、绘画、趣味运动会、斗地主、器乐、书法、摄影搐比赛项目,还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观看露天电影,充分体现了“欢乐、健康、祥和”的活动主题,突出了“参与面广、精彩纷呈、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活动宗旨

八:如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街道和社区工作必须认真破解的新课题。近年来,江东区百丈街道坚持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为抓手,引导居民以组织化方式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使社区自治功能明显加强,社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搭建组织成长平台,使社会组织发展土壤从“稀松”变“肥沃”

在社区中,居民之间多由于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了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发起于居民,服务于社区,为其提供必要的阵地资源,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近几年,百丈街道在社区普遍建成“开放式”服务大厅、有效压缩了办公空间,还通过腾挪、置换、改造等方式,新建社区文化宫、教育活动中心等一批个性化活动阵地,总面积逾8000㎡,80%以上为社会组织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对阵地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不仅需要充足的活动空间来维系组织的“生存”,还需要更具功能性的阵地来保障组织的“成长”。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两个创新。第一,是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邻里中心这一枢纽型平台,该平台将居民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与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进行对接调配,并为社会组织提供包括活动监管、项目策划、技能培训、场所保障等多项支持。第二,是在街道层面建立“百·和”社会创新基地,创新孵化社会公益机构,并通过社会联络、资源分配、需求对接等方面的协调,解决社区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和社区服务需求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三年来,该基地已成功孵化天音心理援助中心、新宁波人网等11家公益机构,通过为新市民开展“一技之长”培训、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等形式,把更多的专业服务力量注入到了社区之中。

理顺组织培育机制,使社会组织发展状态从“草根”变“树林”

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发展初期多规模小、组织松弛、管理粗放;二是中坚力量多以退休人员为主,热情有余而能力一般的现状普遍存在;三是居民参与动因多系兴趣所致,自觉的参与意识尚显不足。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规范管理、能力提升、激励引导三个环节不到位。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行了社会组织“八个一”标准,要求所有组织在运作中都要具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记备案表、一名团队领袖、一个固定场所、一份年度计划、一份年度总结、一本活动记录册和一份重大活动报告表。我们创新分类提升机制,围绕组织领袖,侧重运用小组工作模式,定期组织交流,共同分享组织运作和项目培育经验;围绕组织成员,侧重依托“道德讲堂”、“墙门读书会”等,以学习交流形式渗透互助服务理念。创新积分激励机制,对居民参与服务的内容进行量化积分,实行积分兑换制;还举办“百丈百星”评选活动,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创造“走红毯”、“领奖杯”、“秀风采”的机会,使社区参与成为一种新风尚。目前各社区共有118个社会组织,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10%。

培育组织品牌特质,使居民对社会组织从“认识”变“认同”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要有活动人员、场地、经费等基础要素,还要有自己特有的价值理念、服务内涵和品牌影响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居民产生共鸣、乐于参与。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的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组织生命力,和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对内突出品牌塑造,推行社区工作特色项目建设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积极申报特色,由街道在综合论证基础上,择优立项,全程予以指导和经费支持,并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帮助理......余下全文>>

九:如何通过三社联动来吸引年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本文从 三社联动 的概念界定入手, 在 阐述社区、 社会组织、 社工联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 对我 国 三 社联动 的模式 进行了分析 概括, 继而提出构 建 三社联动 的总体思路, 并在相应理论支撑和启示下, 制定推进 三 社联动 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三社联动; 模式选择; 策略研究; 社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263( 2010) 12- 0075- 06 当前, 社区、 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已经成 为发挥社会矛盾调处功能、 服务社会功能, 促和维 稳功能 的重要载体和 动力之源。一 个和谐的社 会, 必定是社区、 社工、 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管 理中最基础的元素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社会。如 何区分社区、 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各自的角色定 位, 探索建立三者之间的高效联动 机制, 并通过 三社联动 方式, 建立健全 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 形成相互 配合、 互为支持, 共同推进和开展社会管理改革工 作的良好局面。对于大力推进和加快和谐社会建 设的进程, 具有重大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意义。 一、 三社联动 的发展背景与概念提出 ( 一) 三社联动 发展背景 1. 社会 管理改革 趋向社会 化。改革 开放以 来, 原来由单位提供个人衣食住行等所有资源, 包 办个人的生老病死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在。单位转 移出来的各种服务, 如教育、 医疗、 后勤保障等, 转 移到社区层面, 迫切要求由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来 承接, 城市管理中的社区功能不断扩大。政府通 过权力下移, 把大量的管理职能从市、 区级政府下 放给社区, 这样, 原属于社会的权力最终归位于社 会, 回落到了社区。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之间的 合作和社工作用的发挥, 成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 重要内容和形式。同时, 社区的发展及社会组织 的发育, 也为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职能的 剥离做好了准备。社区、 社会组织、 社工的互动基 础由此形成。 2. 群众利益需求趋向多元化。我国处在剧烈 转型时期, 社会的利益结构亟需调整, 利益需求分 化和多元化。以往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过于重视 维护国家安全, 维持社会秩序, 推动和组织经济生 产, 而忽略了民众的需求。社会的转型要求公共 服务 更加关注民生, 最大限 度地实现社会利益。 同时,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社区, 其中既有 两新组 75 南京社会科学 织 的白领, 也有餐饮行业的服务员, 还有参加各 类工地建设的工人, 他们给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 作带来了压力, 许多社会组织及群文团队活跃在 社区, 社会组织内的从业人员思想 活跃、 流动频 繁、 需求多样。这为 三社联动 发展提供了一个 服务空间和目标市场。 3. 社工专业服务趋向职业化。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对 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个性化, 传统的 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已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特殊 群体的需求, 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 用社会化、 专业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以弥补政府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应该说, 我国社会建 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社工职业化仍需进一 步发展。应该进一部强化项目开发、 岗位落实、 薪 酬设计、 财力和政策支持, 进一步提高社工的专业 水平, 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4. 社会组织发展趋向内源化。近年来, 各级 社会组织主动服务行业发展,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 断扩大。但社......余下全文>>

十:如何提升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度

1、合理划分社区,加强社区管理.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建立起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区管理的薄弱环节,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社区专职队伍为基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社区服务的发展项目.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对社区文化环境的创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参与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要坚持先进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内得到广泛开展,还要从居民实际承受能力出发,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做到无偿与有偿相结合,不使参与活动成为居民的明显负担.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工作的参与机制,通过对各阶层人员的心理分析,有目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科学、教育活动,以实现重新塑造人的道德、理想、信念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3、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本保证.据了解,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对推进社区建设积极性很高,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却比较低.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因为,如果没有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社区建设是不能真正开展起来的.群众参与程度较低正是这种社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反映.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首先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培养社区建设参与意识.社区居民建立强烈的社区建设参与意识,是促使他们广泛参与的思想基础,对不同的参与主体要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还要注意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以期形成“社区是我家、联系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从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做起,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关爱和服务把他们同社区紧紧连结在一起.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