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时间

一: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栽的杂交水稻 30分

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大田发现水稻天然杂交株的杂种优势,设想“三系法”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开始在自然变异中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不育系。

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提出“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到1970年夏培育出C、D系统水稻不育系,但始终没有找到完全保持雄性不育的材料,而无实际使用价值。

1970年冬李必湖等在三亚发现野生稻败育株,简称“野败”(奇迹之一)。

1972年利用“野败”与长江中下游的早籼稻多代回交培育出雄性不育系与雄性不育保持系。长江中下游的早籼品种大多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保持特性(奇迹之二)。

1973年用已选育不育系与东南亚的籼稻品种测交筛选出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地实现“三系”配套,开始探讨杂交稻制种技术。东南亚的籼稻品种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恢复力(奇迹之三)。

1978年按行政区划全面恢复和建立国家、 省、地、市、县级种子公司,作为政府事业单位承担杂交稻种子生产、销售和管理,杂交水稻种子的经营进入一个半计划经济管理阶段,建立了较完善的杂交水稻种子繁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快速推广。

1986年袁隆平院士发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利用方法:

A.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B.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C.一系法或转基因技术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8年培育出系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有安农S-1、衡农S-1、W6154S等,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研究。

1995年以培矮64S系列组合的种子生产成功标志着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基本成功,开始大面积种子生产和两系杂交稻种植。

1996年农业部立项开始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选育中国超级稻。

1997年袁院士发表《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2000年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达到了超级稻一期70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

2004年两优0293达到了超级稻二期80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原计划2005年实现)。2010年广占63S-4/1128百亩测产达到872公斤,2011年有望实现百亩连片平均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原计划2015年实现)。

二:袁隆平什么时候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三: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

1973年由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发明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由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发明.获1981年国家发明特等奖.该项发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杆籼稻为父本,经过连续回交,育成二九南一号、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过广泛地测交筛选,选育一批优良恢复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配制南优二号、三号;籼优二号、三号,V优6号等杂交组合,还研究出一整套有关杂交稻繁殖制种和杂种一代的高产栽培技术

四:杂交水稻需要种多少时间才能收获?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的成熟度判断是一样的,下面是判定方法: 水稻成熟一般需要经过成熟期包括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和枯树期。   1、乳熟期:水稻开花后3~5天即开始灌浆。灌浆后籽粒内容物呈白色乳浆状,淀粉不断积累,干、鲜重持续增加,在乳熟始期,鲜重迅速增加,在乳熟中期,鲜重达最大,米粒逐渐变硬变白,背部仍为绿色。该期手压穗中部有硬物感觉,持续时间为7~10天左右。   2、蜡熟期:该期籽粒内容物浓黏,无乳状物出现,手压穗中部籽粒有坚硬感,鲜重开始下降,干重接近最大。米粒背部绿色逐渐消失,谷壳稍微变黄。此期约经历7~9天。   3、完熟期:谷壳变黄,米粒水分减少,干物重达定值,籽粒变硬,不易破碎。此期是收获时期。   4、枯树期:谷壳黄色退淡,枝梗干枯,顶端枝梗易折断,米粒偶尔有横断痕迹,影响米质。   水稻达到生理成熟的标准是籽粒内干物重达到最大,也就是完熟期。从外观上看,当每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或95%以上谷粒小穗轴及副护颖变黄,米粒定于变硬,呈透明状,这时是水稻收获最佳时期。   在生产上,要注意水稻成熟期的栽培管理特别是水分的管理,一些地区常因后期撤水过早而影响籽粒饱满度。水稻在灌浆结实期合理用水,可以达到养根保叶,轻秆活熟,浆足粒饱满的目的。为此,一般在成熟前7~10天左右灌最后一次水,具体时间可视土壤含水量及天气和籽粒成熟情况灵活掌握。

五:袁隆平是什么时间发明的杂交水稻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余下全文>>

六:袁农平什么时候发明杂交水稻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 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七:杂交水稻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这可不是发现哦,是由我国袁隆平发明的。 1995年8月,袁隆平宣布:中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中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中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政府拨款支持。

不过袁隆平对于研究杂交水稻的设想是从1960就开始了,然后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造福了人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