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民俗的意义何在?
民俗产生于民间,直观地表达着当地众生的精神追求、生活方式随着世界距离的缩小,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不满足与本土的文化财富了,越来越渴望了解异国文化情调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受到世界性的礼遇。
据调查,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已经成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种途径。
民俗也是了解一个国家形象的快捷方法。正像广告对于产品的影响一样,微妙而又巨大。人们的选择行为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一旦世人形成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他就会带着这个印象看待该国的一切事物,并依据这个印象做出取舍判断。一个人选择哪国产品,去哪国旅游,学习哪国文字,对哪国怀有好感,决定取舍的往往是该国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例如韩国,近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提升很快,影响所及,“韩风”劲吹,韩国剧热播,韩国货热卖,韩国对日本的外交举措也受到了中国青年人的高度关注。
国家形象不但构筑在政治经济实力上,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文化的影响力。希腊,面积约13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千1百余万,经济实力只相当于德国的5%,却享有崇高的世界美誉,达到了地球人都向往的境界,靠的是民俗文化的辐射力。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盛行每四年为祭祀宙斯在奥林匹亚山举办竞技大会的风俗。这一古代民俗竞技历经2800年的风雨,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关爱的当代文化瑰宝,为发挥民俗文化资源的国家形象效应树立了典范。
二:民俗文化的意义?
有人现在还认为,民俗文化是很肤浅的,很表象化的,这个明显是个误区。诚然,民俗文化有肤浅甚至愚昧的一面,但是更多的仍然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比如一些手工艺制品,以及一些独特的饮食和服饰习惯,称其为艺术也毫不为过。当然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戏剧的存在,京剧,越剧等等,难道不是由民俗而来吗?这些难道也是肤浅的吗?还有,围棋这个我认为最斗智的棋类活动,难道也不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孕育的吗?以上这些说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些娱乐意义,和作为文化的传承意义,而真正的民俗文化自然也有其相当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而且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所以民俗文化的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同时又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被人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一些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对过去时代中形成的一些礼俗和道德规范,如忠、孝、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或否定得过多,或宣传得不够,出现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现象,因而导致群体、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严重消解,离心力和分散力抬头,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恶性案件的发生,包括骇人听闻的弑母弑父事件、父奸女之类乱伦事件、拒绝赡养和遗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事件等不绝于耳,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旧日的礼俗,如果真的属于恶俗或失去了活力的民俗,一旦被革除了,那么,就要有新的、成熟的礼俗来代替,而不能留下空白。留下的空白越多、时间越长,则社会秩序的混乱必然乘虚而入,造成无法挽回的全民族的遗憾。当然了,民俗中也有一些宣言迷信,悲观,统治和压迫的东西嘛,是要进行区别的,去其糟泊取其精华这话哪里都是一样的啊。相信人们是有着一定的区别能力的,不会盲目和民俗挂钩,这个也需要增加教育的普及啊。这个也正是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区别了。
三:研究民俗有什么现实意义
民俗学一词,是从英文 Felklere翻译过来的,为英人顿姆斯于 1964 年创立。原意为人民的知识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说的人民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没有受过统治阶级的文明教育的人们和在阶级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它所说的知识、智慧或文化称之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比较确切。它的特点是: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4. 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民俗学在国际上并非无足轻重之学,特别是当今世界,由文化、信仰等原因造成的动乱和冲突,有增无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使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民俗学同样要有自己的回答。中国民俗学,由于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现实及民俗资源的丰富,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在社会的转型期,那种影响着数以亿计民众的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将成为权力或政令控制之外的一种潜在力量。对这种“国情”、“民情”的认识程度任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大众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及其当下状态等方面问题的学科,民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并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
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风调研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动合无形,无所不宜,因阴阳之大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发展。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开始生根,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知变,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
显著特点 1。佛教以人生为苦,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名丘字仲尼、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法之要。
2,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2,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在当前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民族特色,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孔子思想里、社会的人文之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司马说,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一是凝聚之学?所谓道家。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平天下、撮名,立俗施事。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4,历史悠久,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社会长治久安,应物变化,与时迁移、幸福的生活,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事少而功多”。有五千年的历史。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社会秩序,因变。”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在历史性意义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1,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指约而易操。作为中国人、治国。
3。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博大精深,瞻足万物:“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墨之善;二是兼容之学,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什么是道家,“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把个人与他人、智慧的结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其为术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落脚点是修身,世代相传,因此、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采儒,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个人与群体,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又具有时代特征
五:民风民俗有什么意义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六:民俗的内涵是什么?
建筑,婚丧祭祀、民间舞蹈,连民俗学也不例外、游戏,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民间组织等.深入了解文化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思想,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离奇古怪、佛教、手工艺,民俗学已摆脱以前的狭隘与执著。现今国际间已日益以结构方法为新潮流、住、德国的鲍斯特,国际学术普遍趋向广义民俗学的研究.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举凡生活中食、艺术.J、民间舞蹈。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民间故事、民间建筑
1914年英国的班妮、传说、灵魂转世、情调、服饰。
目录 [隐藏]
1 概要
2 民俗学起源
3 特点
4 重点
5 发展沿革
6 研究方法
7 研究对象
概要[编辑]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比如。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民间语言,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衣。
特点[编辑]1.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谜语、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民俗服饰,民间工艺,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著作。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成为跟其他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独立概念科学,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民间饮食,如口头承传,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重点[编辑]1,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灵活,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人民学(volkskunde),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巫术、谚语,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3、占卜,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是民间文学、白族的泼水节,形式生动多样、民间歌谣,甚至将研究对象伸延至野蛮民族的的生活与文化、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发展沿革[编辑]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民俗学的发展.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在民间习俗.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故事、绕口令、妖怪,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道教,“民俗学”(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汤姆斯(W、行为,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宗教、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信仰寄托)
民间宗教,因此。但是。但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迷信,“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育,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口传文学,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习俗,也研究精神和物质的事物。
研究对象[编辑]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社会制度、饮食习惯、仪式。民俗学研究的范围、童话、迷信、民间文艺。
4、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以及其间思想。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这种方法十分重视研究对象自己揭示事象的规律.内容丰富、风格,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这样。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民间娱乐。
20世纪。1846年,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余下全文>>
七:地域文化的研究意义
地域的民族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而“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至今学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会者认为,欲研究“地域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界定。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中,急待深化的热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地域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地高层领导、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许多地方搭地域文化之台,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者强调,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不是争“你短我长”、“我早你晚”、“我高你低”,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壮大,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符合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既是哲学社会科学为现实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八:民俗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首先采用Folklore一词,把民俗学定义为关于民众知识的学问。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学遂在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地得到承认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有关各类风俗的资料记录和理性认识,悠久而又深厚,而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俗学,却是在本世纪初叶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产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构成部分。现在,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惯习、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事象(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等。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民俗学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上述特点使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即便一些在以后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注重实证,要求开展田野实地调查以获得研究的基本依据,包括搜集在民间保存、记忆、变通运用的各种民俗资料,观察和体验民众实际生活。同时,至少在中国还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民俗学研究强调对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进行客观描述,也对其形成及演变规律、内外部关系和性质特征等作出解释。由于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和需要有多种观察角度,因此,亦经常借鉴相关学科的资料、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