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资料

一:晏殊的人物资料小故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二:晏殊有几个妻子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三:晏殊的资料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四:宋代著名词人晏殊 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抚州 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 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

详情见下面链接。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7329.htm

五:古代诗人晏殊的身高

没有资料记载。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六:“晏殊”详细资料

晏殊(90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