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写作技巧

一:《红楼梦》采取了哪些写作手法都有什么好处

(1)不写之写 即不落笔墨,只靠暗示,以引起对某事的联想。如第二十二回开头,贾母意欲为宝钗大张旗鼓地祝贺生日,一个评者说:"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297页)他的意思是,作者在此微妙地预示,故事将有一个关键性的发展:不管贾母怎样把爱黛玉、疼黛玉挂在嘴边,她为宝玉择配时到底还是选了宝钗。 (2)烘云托月 一个绘画术语;脂评还叫它"指东击西"、"打草惊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金针暗渡法"、"偷渡金针法",……金评《西厢记》也常常使用这个术语。他们都是借它说明,作者有时虚写此,而实写彼,仿佛在戏弄读者。如第三回中,黛玉首次去拜见贾赦,到那儿之后,坐等他到来。评者提醒我们,这里是实写贾赦,不可错以为写他人。依评者之见,这种技法增添了文笔的波澜。 (3)横云断岭 有时简称为"断法"、"截法"、"岔法"、"突然法",或叫得生动一点"双岐岔路之笔";这也是从金圣叹那儿搬来的绘画术语,也都是指:故事的一个插曲变得单调乏味时,作者加进另外的情节,引起变化。《红楼梦》中应用此法的地方,多不可数。 (4)一击两鸣 它有时叫作"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空谷传声",或者援引金例,叫作"一笔两用"、"一只笔作千百支用";一般用来称赞作者通过一件事而描绘两件、多件事的技巧,或仅用寥寥数语便引起一连串念头或情感的能力。举第七回中的一例:周瑞家的说香菱长得象秦可卿,评者写道:"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109页) (5)草蛇灰线 它直接搬自金圣叹,但有时用法却不相同。金指作者重复运用关键的形象或象征,而达到一种统一的、或其他某种效果,宛如重复出现的主旋律在交响乐中所起的作用。这层意思脂评有时也用(如"通灵宝玉",作者常常提起,但到第八回才作了充分的描述;、黛玉容易致病的体质,情况也是这样),而有时指把不引人注目的线索精心地插入描述中,将来再作发展。指后一层意思时,其名称常和"伏线法"交替使用。 (6)错综法 故事不作直线发展,总是前后交叉,左右勾连,使情节错综复杂;这种技法在《红楼梦》中极为多见。 (7)避难法 这是说,一个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事情(如营建大观园)不得不写时,避免由始至终细细地写来,否则就会显得笨拙,令人生厌;应该轻描淡写地围绕着对象落笔,并在几个典型的场面上加以点染。 (8)春秋字法或春秋笔法 也称"史笔",指含有隐蔽的意思或批评的文字,如第三回,贾政不费吹灰之力即为贾雨村谋得一个官职,贾府在官场中那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跃然纸上。 (9)补遗法 另一形象的名称是"转迭法"或"倒卷帘法",它指在后面的叙述中返折到前面未曾描写的事情上,重新进行交待。这种倒插笔的技法,通常处理十分短小的情节,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倒叙"。如第二十七回,探春乞求宝玉为她买些艺术品,她允诺再为他做鞋当作报答;这便引起宝玉的一番话,说他穿的她做的另一双鞋如何如何。 (10)白描 指描写一人、一地、一事,用随意的、不大醒目......余下全文>>

二:介绍一下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和赏析

《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正如脂砚斋所点明的,有谐音法、分身法、合身法、拆字法、反照法、一击两鸣法、层峦叠翠法、金针暗渡、金蝉脱壳....等等多种写作方法。

有学者认为,脂砚斋所指示的种种写作方法是‘把《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完全神秘化了’---其实不然。

谐音法、分身法、合身法、拆字法、反照法、一击两鸣法、层峦叠翠法、金针暗渡、金蝉脱壳等等,都是《红楼梦》极其重要的写作方法。

为什么曹雪芹的神来之笔能一击两鸣?为什么百二十回《红楼梦》中一语双关之笔墨处处可见?因为通部百万余言的《红楼梦》在反复陈述着有因果关系的、时隔13年的、至今尚不为人知的、一对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和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对矛盾和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虽然对立,却又相似。

金针暗渡、金蝉脱壳---直接喻示康熙‘汰君’和雍正‘保御’这对矛盾冲突和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康熙末日和雍正末日所发生的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

1)康熙61年11月13日,隆科多白谕宣旨,貌似胤禛的赵昌龙衣登基---汰君放宦泄漏天机,导致公公扒麾---劫御、保御。

2)雍正13年8月23日,雍正实头极文觉禅师情悟、抽头、悬崖撒手还宝御---墨谕传位弘历戡雍。

‘金针暗渡、金蝉脱壳’中的‘金’皆指金国---大清国。

金针暗渡/金朕暗渡,一击四鸣,‘金朕’引申为清帝:

1)康熙废储汰君---康熙帝在秘密地孕育(暗渡)变革社会制度的万年大计。

2) 康熙61年11月13日,公公扒麾阉清保御,清帝变成复明之君---金朕暗渡。

3)雍正乃偷梁换柱(暗渡/暗毒)之君---雍正不是胤禛,禛是假!

4)雍正13年8月23日,雍正实头文觉禅师墨谕传位弘历还宝御---金朕暗渡。

三:红楼梦的写作特色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包二奶”,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至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惘。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如“天人合一”,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意识,并非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出的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这种缺乏个性意识的“人学”就难免造成了逆来顺受、自我压缩的人格,造成了不冷不热、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我们从书中几个女子的毁灭看到了这一点。 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余下全文>>

四:红楼梦的艺术手法

文学巨匠,大都是语言大师。曹雪芹当是其中之佼佼者。他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用新颖别致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贝奈杰托说:“我们开口用新字时,往往改变旧字,变化或增加旧字的意义;但是这过程并非联想的而是创造的,虽然这创造所用的材料并不是假想的原始人的印象,而是许多年代以来都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印象,这社会的人已经在他的心理机构中储蓄了许多东西,其有同样多的语言。”这可以作为曹雪芹独创词的界说。他告诉我们,作为字、词、句本身并不一定是曹雪芹自己所创,但在他笔下往往是变化或增加了旧字、词、句的意义,“赋新诗句隐,”使语句既新又隐。如“贾雨村言”就是用隐语表现出来的,即编出一套假话来描述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和贾府兴衰的故事。曹雪芹构词的独特手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最普通的一些词句,然而这些词句在有形象表现力的语言上下文中,获得审美倾向。”诸如仿造构词,借代构词,比喻构词,通感构词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都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如“绛珠”,这是以独特美感造出来的词,古代文人描写女子伤心至极而流泪,一般称“红泪。”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直接用“淋漓襟袖啼红泪”,“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来表述。而曹雪芹这“绛珠”二字却浸透着“一把辛酸泪”的。脂评甲戌本批:“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再如“禄蠢”、“冷香丸”。无不令人感到新奇、雅致。曹雪芹独创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关描写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部分,约占独创词总数的5/8左右。用于凤姐身上的独创词,在全书出现89次之多、独创词用于人名的有二百多个;用于地点的(包括地名、山名、处所等)有二百多个,用于物的(包括服饰、器皿、花草)有二百五十个,像官职属独创的有十九个。这些独创词综合起来约一万四千多。我们知道《红楼梦》程甲、乙本都是七十多万字,平均在五十个词中,大约有一个词是曹雪芹独创的。

第一,曹雪芹是有意来构词。首先,从书中材料可以得到印证。如他给丫环、小厮起名字,是有规律的。贾母丫环的名字多是连绵词的——鸳鸯、琥珀、翡翠、玻璃等。袭人原是贾母身旁的大丫头,名字叫珍珠(属连绵词),到宝玉房里后才改称袭人的(属述宾结构合成词)。宝玉的其它丫环,如媚人、晴雯、绮霞、麝月、秋纹、茜雪、红玉等,都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就连宝玉的书童:焙茗、双瑞等,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再如黛玉丫环的名字,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如紫娟(原是贾母的丫环,本名鹦哥,属连绵词,到黛玉房后改的,成了偏正结构合成词)、雪雁、春纤等。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曹雪芹对于人物的命名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是怡红院中的大丫头及宝玉的贴身书童的命名,十分考究,有的成双配对,有的四人一组,不仅整齐,而且构词手法一致,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自觉的。其次,从脂评材料可以得到印证。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有意利用谐音来命名的人物,隐含着寓意。脂评甲戌本批:“原应叹息”,意思是值得怜惜的四位千金小姐。这四位小姐的丫环是“琴、棋、书、画”,脂评甲戌本批:“琴棋书画四字最俗,上添一虚字(注:古时有一说法,将名词以外的词皆称虚字)则觉新雅。”曹雪芹在“琴棋书画”四个字前分别添上“抱、司、侍、入”四个动词,就更加醒目,俗中不俗了。

第二,曹雪芹以独特的美感来构词,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艺术化上。

一、以歧义来构词,故意造成句式、句群似不通现象。

(1)不写之写。如“彼此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第13回/第175页,以下简称13/175)脂评甲戌本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余下全文>>

五:《红楼梦》对传统写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 5分

这个恐得问那些红学家起马刘心武老师这样的人才懂的!作为一般读者,我认为吧曹雪芹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在于,废弃了“千人一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写法;而采用了“假作真来真亦假;有是无时有便无。”的亦幻亦真的写法。

六:红学家吴玲:《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有何独特之处

《红楼梦》的写作,不像我们的常规写法。它的写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一部分是“章回结构图”。小说的常规写法,也有文字,也有承载文字的结构,但常规小说的结构,不管是线状结构、网状结构,还是其他,我们可以分析,可以解读,却拿不出一个结构图模型,而《红楼梦》却有一个“章回结构图”的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圆形的阴阳八卦图。也就是说,《红楼梦》“章回结构图”是按照《周易》体系来设计的。

《红楼梦》的写作,是先写出文本,然后再根据《红楼梦》设计的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人物命运,不同背景安排,将文本分别组装、填写进“章回结构图”相应的八个方位之中。

正因为如此安排,就使得《红楼梦》的故事,不是严格按照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而是按照八卦图的方位、数字、寓意,把文本分别组装进“章回结构图”中。这就是《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在某些方面不太连贯的原因,也是《红楼梦》不能吸引大家一口气读完的原因所在。

七:《红楼梦》采取了哪些写作手法都有什么好处

P4 3.0E 1500左右

KINGMAX 512M DDR400 350 左右

120G看你要什麼的..串口的还是什么的..500多到700多.

17"液晶看你要什么牌子吧..2000左右也挺好的了.

八:要写红楼梦读后感,请大神给我整理几点,可以关于曹公的写作特点、手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他的写作手法。

一、《红楼梦》的主题特征:《红楼梦》骄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1、《红楼梦》的历史性、政治性。该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历史。回顾当时的世代背景,无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

自清兵入关以来,满清王朝内部始终充斥着复杂的权势斗争,王公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落到十分悲惨的地步,杀的杀、砍的砍、流亡的流亡、抄家的抄家。其中雍王朝八王内乱便是最著名的例证。贾府内部的争权夺利、王熙凤的弄权、贾府的衰败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吗?甄府、北静王府、曹府等谁不是这样的后果呢?这个过程曹雪芹看透了。一部二十四史是如此,清史又是如此,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吗?所以书中写了层出不尽的,影中有影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2、《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皇室社会,摧残的是人性。书中大量的篇章并不是写皇族的灭亡,而是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的泣诉,这就是对人类爱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爱的哲学理念雕塑着他书中的主人公宝玉。《红楼梦》对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的哲理,以及宝玉的主导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书中称“二”“爱”同音,园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宝玉为艾哥哥了。宝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于他清楚人的本性的爱是没有出路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甄士隐)是皇室社会为宝玉早已备好的结局,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红楼之书的状诉,已毁之心诉诸笔墨,用艺术的爱寻求一种自毁方式的解脱。所以作者写此书时,疯、狂、痛、血洗悲嚎,兴来执笔狂歌。

书中还有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

二、《红楼梦》的结构特征:《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