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大全

一:儿科名词解释大全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凡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其医治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

二:育儿知识大全 妈妈必知的育儿知识有哪些

育儿知识大全包括了儿科疾病、幼儿保健、孕妇保健、孕期保健、育儿教育等等方面的类容,涵盖了宝宝生活中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相信妈妈们对于基本的育儿知识还是了解不少的,因此要说的是妈妈必知的、非常重要的育儿知识。

育儿知识大全——喂养知识

说到育儿知识大全,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喂养知识,熟话说民以食为天,宝宝吃的好,才能长得好。

1、母乳喂养。我们知道宝宝六个月以前采用母乳喂养是最好的,母乳不仅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也是宝宝天然抵抗力的来源。

2、奶粉喂养。宝宝从六个月之后开始喝配方奶粉,但部分先天体质较弱的宝宝喝奶粉的时间更早,这要根据宝宝的需要来看。

3、辅食添加。一般来说,宝宝添加辅食是从六个月之后开始,本着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

育儿知识大全——生活环境

1、宝宝人小,什么都是跟着父母学,父母要做好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也可以避免孩子学到不好的东西。

2、父母喜欢不顾孩子的意愿,擅自做决定,甚至是强迫孩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且也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3、多鼓励孩子,宝宝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会更加的努力,当然,若是孩子做错了事,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纠正。

育儿知识大全——早期教育

1、早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玩玩具,可以选择益智类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拼装玩具等等。

2、宝宝如果还太小,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些动物画册,这样有利于增加宝宝的见识,同时可以多和他说话,多和孩子玩耍。

3、孩子大一些之后,可以给他讲富含人生道理的故事,他可能还听不懂,但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象,同时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三:古代儿科的成就和特点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余下全文>>

四:育儿知识大全0-1岁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夏秋季最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肠道内双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以轮状由于腹泻易造成宝宝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如不及时补充,易造成脱水休克,甚至可能循环衰竭,出现危险。因此,家长应及时给患儿喂食多种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口服补液盐。

简单配制方法——

1、米汤500毫升;加食盐1.75克。

2、白开水500毫升加蔗糖或葡萄糖10克(2小勺),加盐1.75克。

当宝宝出现腹泻但尿量正常,无口干等脱水症状时,给孩子喂自配糖盐液应与大便量相等,不能确定大便量时,可按照20~4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拉出多少喝进多少。给两岁以下宝宝喂糖盐骇,可每1~2分钟喂1小勺,约5毫升,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儿有呕吐可暂停一下,隔10分钟再慢慢喂服,每2~3分钟喂1勺。一旦腹泻停止,必须马上停服。

查询更多 腹泻 信息

病毒为最多)、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暴发。由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肠道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为5—10天,多数患儿如果护理得当,愈后不会有问题。

婴儿腹泻营养治疗原则是饮食上进行调整,停止进食高脂肪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逐渐恢复消化功能。所以婴儿腹泻要喝脱脂奶。可让婴儿既补充优质蛋白质,又能防止脂肪摄入过多而产生滑肠,有利于补充营养,又易为婴儿肠道消化吸收。

那么,在家如何备制脱脂奶呢?母乳喂养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1/2—2/3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主要含蛋白质之类的物质;母乳的后半部分主要含脂肪之类的物质,不易消化,所以可以把这部分乳汁挤出来倒掉。

若是人工喂养,可将冲调好的婴儿奶粉置于冰箱内6小时,剔除上部凝结的脂肪层,将余下的奶煮沸,再剔除浮膜2—3次,就可达到半脱脂的目的。对腹泻次数多的婴儿,也可用开水稀释后再喂。92pa团队很高兴为您解答

五:儿童保健科与儿科有什么区别

保健科就是日常身体检查,身高体重什么的,儿科就是专门针对疾病的

六:2015年健康教育宣传日有哪些

1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

2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0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29日)

4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 4月15日~4月20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6 4月全国爱国卫生月

7 4月25日全国儿童免疫接种宣传日

8 5月1日职业病防治宣传日

9 5月3日世界哮喘日

31 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5月5日)

10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11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32 全国助残日(5月15日

12 5月18日全国碘缺乏病日

13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母乳喂养宣传日

14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15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16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17 6月8日中国初保日

18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34 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第一周)

19 9月8日世界狂犬病日

20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21 9月30日国际聋人节

33 国际老人节和国际老人年(10月1日)

22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35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居室卫生日

23 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

24 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

29 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

25 11月第一周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

26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36 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世界慢阻肺日

27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

37 12月5日世界残疾日

38 12月15世界强化免疫日

七:小儿麻痹意思大全。

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名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脊髓灰质炎病人,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病因/小儿麻痹症

1.易感人群

1~5岁小儿发病者最多,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近年来小儿普遍服用疫苗,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保护性中和抗体,可维持终身。病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发病者罕见。

2.传染源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流行特点

遍及全世界,多见于温带。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高,热带和亚热带和发病率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别。过去流行以Ⅰ型病毒为主,Ⅲ型最少。大规模服用疫苗后,Ⅰ型病毒减少,ⅡⅢ型相对增多。

5.病原知识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3个血清型,型间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肾、人胚肿、猴肾及Hela细胞等培养。耐寒,低温(-70℃)可保存活力达8年之久,在水中,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但对干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冻干燥法保存。为耐热。60℃30分钟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6.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进入后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肠淋巴组织增殖,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颈部深层淋巴及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如此时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则形成隐性感染;少量病毒进入血流被带到其他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并在那里广泛繁殖。继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时病毒也可通过周围神经纤维末梢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潜伏期病毒存在于咽部和粪便中。发病后咽部持续带病毒达1~2周,大便中持续排毒达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续数日,到发病时消失,此时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

病毒能引起显著病理改变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脑和皮质运动区都受到较小程度的侵犯。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小脑蚓突和小脑核也可受损,大脑皮层运动区病变轻微。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偶有病变。

病毒对神经元的损害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噬神经细胞作用。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造成严重神经损害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术,接种,其中以接种白百破疫苗最常见,妊娠和正值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期的身体过度虚弱。其他病变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他脏器充血和混浊肿胀,淋巴结增生肿胀等。

症状/小儿麻痹症

1、隐性感染(......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