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实现我省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服务目标均等化: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其次,均等化应该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义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务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都需要谨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内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的是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全国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标准化是达成均等化目标的手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差异较大,应当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个层面,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地方选择性标准两个内容。国家制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各地在实施国家统一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基本服务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什么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看看这篇文章<认真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www.gov.cn/...67.htm
三:中国医改的具体内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2016年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等方面的医改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方面
2016年,要以点带面进一步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和示范引领,选择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新增100个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使全国试点城市达到200个。推动将10所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院纳入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016年,继续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以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试点。
总结推广地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成熟经验。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
三、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2016年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主要有5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和保障水平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人均个人缴费相应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到2017年,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二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在“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实行“六统一”政策。
三是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对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五保供养对象和低保对象等在内的城乡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
四是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五是推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绩 四、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抓住药品生产、采购、流通、配送、使用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一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是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四是构建药品生产流通新秩序。五是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健全医药卫生监管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二是全面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7万名,在培总量达到19万人。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加强儿科、精神医学、助产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四是各省(区、市)制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实施细则。五是继续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
七、进一步稳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优化现有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
八、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
九、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工程有哪些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县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县委、县政府2015年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纳入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⑴县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建设面积6300㎡,总投资2492万元,建成后可增加38间病房,47张床位。使全院床位数可增加到147张,规范了重点科室的布局流程,增加了收费挂号及药房窗口,住院患者可经室内通道去医技楼做检查,将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改善和缓解门诊就诊压力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服务流程,极大地改善和缓解就诊、住院压力。⑵利用援疆、援吉项目500余万元,开通县人民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网络,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改扩建恰勒什海乡卫生院建设项目,建设面积545.9㎡,主体完工已验收;托普铁热克镇卫生院内外装修已竣工验收;托斯特乡卫生院及拉斯特牧业医院525㎡15套干部周转房主体已完工;新建别斯铁热克乡卫生院建设项目,建设面积1100㎡,主体已完工正在室内装修阶段;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已完成喀尔交镇中心卫生院维修改造;结合牧业办公室建设,已完成9个夏牧场边医疗点建设。⑶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投入200余万,所有村卫生室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必需的医疗办公设备。
二、实行多措并举,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配齐配强了县医院和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二是在县委、县政府关心下,完成各基层卫生院院长竞聘和村医招聘工作。顺利选拨出了7名优秀干部走上乡(镇)卫生院院长领导岗位。按照股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为各基层卫生院选齐配强的领导班子;三是招聘乡村医务人员31名,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管理与建设,加强乡村医务人员队伍管理,保证农牧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我局制定并下发《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评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干部队伍管理的通知》、《吉木乃县村卫生室2015年度综合绩效考核责任书》,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在继续教育方面规定: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相应资质考试,参考率达到100%,通过率达到30%。
三、加强改革创新,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正扎实推进。全县共有37000人,截止今年9月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电子健康档案37273人,完成率96%,中央和自治区共下拨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120.98万元。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1865人,体检完成1629人,规范管理率87%。高血压患者2219人,规范管理2016人,规范管理率90%;糖尿病患者208人,规范管理162人,规范管理率78%;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85人。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是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是帮助基层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五:开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目的意义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体现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从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创造条件。
六:十八大报告对医疗卫生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注意到,在报告的第三个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到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
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
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在报告的第七个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
会建设的专门列举了第五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
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
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
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
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
长期均衡发展。
这让我们卫生人明白,我们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卫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我们更应积极的支持和配合。而要实现这一
宏伟的目标,对卫生事业又是巨大的挑战,身为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是最广大、最需要基础医疗和健康服务的人群,我们的任务就是基础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做实事,做好健康宣教、居民的健康档案、慢病的管理、妇幼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公共突发疫情的控制等等,同时,不断提高医疗服
务能力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将能在社区解决的小病就在社区中心诊治完成,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减轻国家保障系统和病人的压力,使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看得
了病,并能得到很好的医治,这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七: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解读
医改向何处去,事关亿万人民健康,千家万户幸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过长期酝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4月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医改指明了前进方向。《意见》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又一具体实践。根据《意见》,新医改解民之忧的核心举措一是减轻群众负担,突出公益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07年的72.5岁,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许多普通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为解民之忧,新医改在政府、社会、个人的三方利益调整中,突出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属性。明确提出通过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改善服务等举措,切实发挥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切实缓解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二是扩大保障范围,推进城乡均等。过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人群之间在享有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医改将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推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作为重点,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争取到2011年,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三是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医疗体制。除了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失衡之外,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又一主要原因。新医改着重强调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分开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搭建了制度框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医改解民之忧,也是在固国之本。在《意见》指导下,新医改将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共享社会进步成果,而且对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也将具有积极意义。“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能否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既考验执政智慧,又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新医改方案酝酿过程中,党和政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广纳民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通过突出强调公益与公平,践行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意见》则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惠民“路线图”。(窦含章)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这是7日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的规定。一些公立医院过多设置一些VIP高级病房、特需门诊等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引起社会争议。业内人士指出,限定公立医院设置过多的特需服务,是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一项举措,也有利于充分利用紧缺的公共医疗资源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缓解老百姓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