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特色美食

一:介绍几种满族的特色小吃

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萝卜汤)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第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第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张口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才上了酒宴。...余下全文>>

二:满族的特色小吃是什么?

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萝卜汤)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第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第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张口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才上了酒宴。...余下全文>>

三:满族代表性饮食是什么??

哈什玛:满语谐音,意为田鸡。满族传统食俗。为秋季菜肴。烹制方法主要是煨、烤、制汤3类。煨哈什玛是将田鸡剖洗干净后,用热油炸一下即捞出,放入由油、葱、姜、酱油、盐 酒、鸡汤烹制的汤汁中,用慢火烃十余分钟;食用时再调以适量的味精、香油。炸哈什玛是将其剖洗净后,用酒、酱油、葱、姜腌透,再用一细金属丝穿人数只哈什玛,放在红炭火上烤熟即成。哈什玛之腹油还可制鲜汤。其汤鲜美可口,极富营养。

白肉火锅:满族风味菜肴。白肉亦称白片肉、白煮肉。火锅,多铜制,锅壁多挂锡,锅身下部为燃炭之处,中部为加汤之处,上部则为烟囱,两侧配有提环。制法为先将猪肉切成大块,入锅煮熟,凉后用刀切成长条薄片;再将长酸菜切成细丝。将肉、菜整齐码于火锅中,加入清汤(多为鸡汤),汤沸后陆续添人粉条、蘑菇、虾仁、盐等。熟后可佐以蒜泥、韭菜、花酱、辣椒油食之。在内蒙古东部林区,冬季野味不断,可在火锅内加入狍、鹿、野鸡及飞龙肉。全家环桌而食,谈天说地,边煮边食,味美并可驱寒。至今在内蒙古各满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这一食俗。

满洲饽饽:满族风味糕点食品的统称。在中国烹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点即指满洲饽饽。在清朝、民国年间,因满族各家境不同,满洲饽饽可分两大类。一类流行于普通平民及农家,主要有以下数种:水煮饽饽(水饺)、搓条饽饽、打糕搓条饽饽、豆面饽饽、清明饽饽、高丽饼、酸枣糕、淋浆糕、豆面剪子股、五花糕、盆糕、粳米豆包、发糕、金银卷、蜂糕、瓦垅、炉酥饼、粘糕等。另一类盛行于殷实之家,主要有萨其玛、芙蓉糕、太阳糕、切糕、凉糕、撒糕、打糕、菠萝叶饽饽、苏子叶饽饽、椴树叶饽饽、酸饽饽、炸角子等。满洲饽饽的原料主要是白面或粘米面,制作工艺则多为烘、烤、蒸、烙。由于其历史悠久、经济实惠,已成为满族人的传统食品,至今在内蒙古各满族聚居区内还有多种品类保留。

满洲水饭:满族传统风味食品。作法是将高梁米、玉米渣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即可。食用时佐以炸酱及各种青菜或野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凉爽口,可消暑解热。

糜儿酒:满族传统饮料之一。亦称米儿酒。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制法是将糯米(黄米亦可)洗净煮烂,捞出锅晾凉。再将适量的酒曲用水泡开并搓细。将晾凉的米放入坛中,兑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搅匀。封口数日后将坛中上浮的“白蒙”撇净,再次封严坛口。一定时间后便可开坛饮用。

蜜饯:满族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是:将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适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状,将削皮去籽、切成条块状的苹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萝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匀即成。内蒙古各满族聚区至今仍保持着喜食与制作蜜饯的传统。

撒糕:满族传统风味面食。亦为旧日大祭时之供品。制法是把小豆磨成豆瓣,用水漂出豆皮后蒸熟制馅,将糯米面用适量水拌匀入笼蒸,俟屉内气满撒入铺平,并置豆馅于上。俟蒸气复满,再将米面撒在豆馅上至蒸熟。一屉撒糕在食用或充祭品时多切成7寸见方的块。如在正月制撒糕时,豆类采用红色,取喜庆之意。

萨其玛:满语谐音,意为油炸条。满族传统风味食品。清代及民国年间风行于北方各地。现改进后的制法是:将鸡蛋打入精粉中和匀,制成面条状,下锅油炸,再将清水、白糖、奶油、蜂蜜熬制成稠汁,与炸好的面条搅拌均匀,倒入铺有青红丝的木槽内压平待凉。食用时用刀切成长方块即可。该食品清香松软、甜腻适口,是中国著名的糕点之一。

喜果儿:喜果儿是指桂圆、红枣、栗子、花生......余下全文>>

四:满族历史上谁最喜欢美食

曹雪芹

如果严格划分民族的话,汉族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民族。所谓汉族只是丧失社会共同体并忘记自身历史的人无法道出自己为什么民族,于是统统划归成汉族。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丧失自身文化数典忘祖的散沙化过程,今天美其名曰民族融合,其实就是文化丧失,大家都变的无知了于是大家就都一样了,这就是所谓汉族的成因。否则也不会11亿人都去给神话人物炎黄当子孙,炎黄两个男人能生孩子吗?如果炎黄各自有老婆那小舅子家就没有后代?呵呵 一个明显违背生育常识的故事居然被11人信以为真,不觉得这是个笑话吗?这11人难道不是集体愚蠢吗?

如果真想把这些人变成民族就需要一个民族从新制造的过程,但是制造后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好比你主观上想制造一个拥有11人的汉族,但过程却不可控,结果搞不好会出来各种汉族。

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20世纪)以后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

甚至“民族”一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日语汉字词。

在古代,中国区域范围内的各种人口是根本没有民族这个概念的。也就是说在20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以前,中国人都不知道何为民族。19世纪以前所谓的蒙古、满洲、汉地…等等都是地理名词,而非民族称号。所谓中华民族五千年一说纯属现代人捏造。

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族主义理念也随之东来。启先接触民族概念并受其影响的是印度、东南亚、日本,之后是韩国,1890年前后才开始传入中国。

民族认知传入之后,中国人才开始逐渐发觉与发明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种民族自我划分的意识是中国民族形成的开端,辛亥革命之所以能爆发,其依靠的就是民族自我创造与划分,如果不将汉人与满蒙区别开来,辛亥革命的合法性就是不存在的。

章太炎作为革命派,他的理论认为民族先于国家,国家疆域应复合民族边界,民族国家优先于政治国家。

将汉族这个概念创造出来,并以此与满蒙相区别,通过族群对立以达到革命目的,这是革命派引进民族概念的根本的动机。其理论的史作俑者是章太炎、徐锡麟等人 。

而“中华民族”一词的发明者则是梁启超,梁启超这么作的最初动机只是为与章太炎等人的辩论增加辩词。作为立宪派的梁启超与革命派的章太炎在对中国人归属的认识上有天壤之别,章太炎主张先民族后国家,即、民族界线要先于国家建立之前,国家范围要遵循民族边界,因此章不承认长城以外以及藏滇与中国的政治连系。

章太炎的这种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与今天东钍和科索沃民兵、库耳徳工人谠的理论非常近似,即:民族边界决定国家法统。只不过人家的民族是历史上的天然产生,而章太炎的汉族却是他与同事们的人工发明,所谓炎黄子孙、华夏共主…等都是他们发明的概念,其理论依据有的来自对古代文献的故意曲解,有的来自他们自己的杜撰。

梁启超作为立宪派,维护传统帝国的形式主义存在是他的命根,他必须抵挡革命派用民族主义切割他的传统帝国。故而他发明“中华民族”概念实为一种辩论策略,是被革命派的口水炸弹逼出来的诡辩之辞。因为他明知道当时皇帝已经退位,传统帝国的合法性已不存在,在这样的现实中强调国家先于民族,民族认知因国家存在而形成,这无疑是想淡化民族认知,回到过去不知何为民族的状态。但是民族主义已经被革命派引进,文化这东西一但上市是无法招回的,只能再发明一种替代品来淡化它,所以梁发明出中华民族实是想通过把民族认识含混化虚无化以达到击败革命派的目的。他的理论是国家在先民族在后,依国家形成民族,这种中华民族理论类似同时代的英联邦和奥匈帝国,只不过他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联邦共主的皇帝。

无论是章太炎还是梁启超,他们的民族理论都过于知识分子的理想天真,是辩论产生的副产品,梁启超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他们的发明之......余下全文>>

五:满族有哪些饮食风俗?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余下全文>>

六:满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对比

简单讲,汉族的主食来源多是农业,即米饭和面等。菜类中蔬菜也是农业生产出来的,肉食来自家庭饲养动物。而满族自称是金人后代(所以清朝前身叫后金),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游牧的色彩就重得多,奶酪等奶制品和牛羊肉类居多。这是差异。

也有相同的地方,因为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具体形式是迁徙、通婚、贸易还有战争。比如茶叶的使用,一般认为茶叶是汉族的特产,但是少数民族因为气候原因以及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人体所需的植物营养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对茶也十分喜爱,“奶茶”等等就喝得多了。

七:满族人的饮食习俗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余下全文>>

八:满族饮食 满族最常见的菜肴有哪些

酸菜猪肉血肠,炖腰花,鹿肉火锅,松蘑炖鸡,酱炖小鱼贴锅巴。

九:满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

满族菜: 炖础菜血肠、抽刀肉、炒蕨菜、炖蘑菇、鹿肉火锅、鹅肉火锅、烤鹌鹑、炖大玛哈鱼、冻干鱼、八大碗、粟叶盒子、酸汤子、酸奶酪、白粉肠。

满族小吃:萨齐玛、糖槟榔、粘豆饱、宝塔糕、黄米打糕、云豆卷、小窝头、豌豆黄、驴打滚、蛤蟆吐蜜、冻香梨。

满族主食:包儿饭、二米饭、三米饭、猪血炒饭、皮蛋肉粥、鸭皮粥。

满族酒:关东樱桃酒、黄米酒。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