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一:《书愤》陆游,一文的课后答案

1陆游因为遭贬而失意,愤怒谴责世事。而临安春雨初霁则体现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2因为诸葛孔明能为国鞠躬尽萃。而自己仕途坎坷作者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为国效力,不被埋没。3陆游借诸葛被请出山做丞相的仕图顺畅与功成名就,与自己的遭遇相对比来发泄自顶心中不快。而杜甫则是由衷地赞叹诸葛的功绩。

二:陆游《书愤》读了这首诗的感想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三:陆游书愤的赏析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事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家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所作。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

陆游从小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一生怀着一颗爱国赤心,日夜盼望着驱琢金统治者,收复失地。可是南宋王朝始终以苟且偏安为基本国策,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久已安心于屈辱的生活,不想再图振作。陆游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底下,就使得他终生无法施展其怀抱,实现其理想。到了六十二岁闲居家乡时,回顾过去的壮志,看看当前的现实,不能不感触万千而见之于此诗。正因为这样,所以诗中一面追述他早岁的豪迈气概和人民抗金的英雄事迹;一面感叹自己报国的壮志为酬,朝中无人能象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为国出力,从而使诗中充满着苍凉沉郁的情调。

诗的开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在年青时哪里知道社会上事情的复杂与困难,所以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这勾勒出作者年青时的英雄气概。上句,虽说自己早岁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但这并非泛指,而是暗指他料想不到投降派会诸多阻饶与破坏抗金。其中饱含着他无限的辛酸,也隐讽着妥协投降的宋王朝。

正因为他不知道“世事艰”---投降派阻饶抗金,所以那时侯他“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一句就是这样承接上句的意思而来的。这两句连起来都有隐讽之意。这一句既表现了他年青时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他对恢复中原的殷切,而这一切都是建基在他的爱国思想上的。句中以“中原北望”来代表他渴望驱琢金统治者,收复失地,措辞含蓄,耐人思索。“气如山”,以具体的山势雄伟来型容抽象的豪气,很具体化,给人印象鲜明。

“中原北望气如山”句,已写出了作者的英雄气概,而下面两句又给它渲染了氛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是作者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它通过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所构成的形象,给人有气势磅礴 军容旺盛的感觉,它有力的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因为它正是作者“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现实基础,有了它,作者的雄心壮志既有现实性,又有可能性,因而它给上句加浓了情意和色彩。这两句意思是说,南宋军队曾经两次打败金兵:一次是冬天在瓜洲渡口用兵船作战的;一次是秋天在大散关用马队交锋的。据史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洲,准备由此渡江,后经虞允文部队和广大人民的抗击而溃败,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上句就是指此。下句是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兵侵入大散关,后为吴嶙部队所击退这件事。“楼船”,指高大的兵船。“瓜洲”,即瓜洲镇,在今江苏省扬洲市南长江滨,在镇江斜相对峙,是江防要地。“铁马”,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是南宋与金交界地方的边防重镇。

就表现手法来看,这两句有些奇特。两句中间不用一动词,不着一虚字,就把地点、景象和人物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生动,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是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不着虚字的。这既能精简文字,使文章更觉精炼,而这种句法结构又使内容显得特别丰富,语言减少了,内容反而增多了。

然而,不管陆游有多么高尚的抱负,有多大的英雄本领,在南宋王朝投降派的统治下,他的一切都会落空,无从实现的,只有使他虚度光阴,......余下全文>>

四:陆游书愤

书愤①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编辑本段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书愤》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楼船:一种大型战船,于三国魏发明。 ④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当时是边防重镇。 ⑤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⑥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 ⑦堪:能够。 ⑧衰鬓:苍老的鬓发。 ⑨空自许:自许落空 ⑩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己。

编辑本段译文

其一: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稜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参考资料:百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