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阶段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流动不畅,利润不够,效益不高,体制机制不清楚,标准化等方面都不够完善。此外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尚未形成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战略部署。同时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网络教育需求;资源分散,标准不一,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与农村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
网络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学科资源网站群系统、信息课程自动测评系统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四大主要需求,需求的类型正在由硬转软。
慧聪行业研究表明,从信息化厂商的角度出发,所需要关注的需求主要有三点:
一、教育采购的成熟化带来对系统集成的需求
由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行业用户如今已开始更多考虑应用的问题,在资金投入、系统建设和采购标准上日趋理性。
从教育的采购来看,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基础设施是建设的重点,市场表现为以旺盛的硬件采购带动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基础建设的基本成型、用户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加深,在一种应用上配置解决方案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个重点问题。现在的项目不再单纯是硬件或者软件的采购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招标,这也正式系统集成商的强项所在。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现在应用推广阶段的核心需求就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抓住了这一轮的市场机遇,那么就等于占领了用户资源,获得的是持续收益,而不是像基础建设阶段的一次性收益。
二、教育信息化需求的个性化要求精准的市场细分
目前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与农村差距进一步拉大。针对地区分布广、需求分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更加细分市场,为不同需求准确定位,以控制成本投入,实现效率最大化,避免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浪费现象。这就需要提供IT厂商能够提供最科学的方案和最全面的服务,这其中,除准确、科学的需求定位外,包括产品供应、售后跟踪服务等也是信息化进程能否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随着教育行业进入高速普及期,IT教育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薄,同时在教育行业内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也日益显现。面对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形势,要求IT厂商必须能深刻把握教育行业个性化需求,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产品和方案的提供能力,由此,一批在资金、管理运作等方面突出的优秀厂商必然会脱颖而出,最终形成在教育行业的寡头竞争。
三、高教信息化建设对专业存储系统的需求
高教是中国信息化建设开始最早的行业之一,也是目前信息化建设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从数据保护的进程来看,高教的信息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于计算平台的电子化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数据局部集中建设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整合信息管理阶段。这个阶段,高校希望构建一个整合的信息网络,以承载行政管理、电化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电子收费等不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以及数据访问效能的需求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专业的存储系统成为整个网络系统构建的必须。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需要关注的需求如下:
通过对各类学校进行调查访问,慧聪行业研究发现有41.......余下全文>>
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意义是什么? 20分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②.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④.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⑤.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对学校的建设影响: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条
(一)学校业务流程将得到有效规范
(二)轻松解决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
(三)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人员脑力价值
(四)使信息处理具有实时、权威特点
(五)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
(六)创建虚拟学校空间,实现跨地域管理
具体怎么做:
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单学校自身就可以完成,是需要借助外力。目前有许多专门针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经过漫长的发展也有秀多优秀的建设案例,比如:校校网信息技术,不妨可以联系他们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合作。
由于打字比较麻烦,也只能大概给楼主说这么多了,希望采纳!!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包括哪些
教育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以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为主的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以文献资料查阅和检索服务为主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以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主的各种工具类资源以及浩如烟海的Internet资源等;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实施现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及其支持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等。
四: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空前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阐述,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指示。《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并列为十大项目之一重点推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重点推进。去年年底,“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列入了教育部部领导分工。今年8月,教育部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落实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部正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国范围和部分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各地建设步伐。许多省区已制定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加紧实施。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将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战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五:以下哪些内容不属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
1:你没有提供 相关的具体内容,我是巧妇也难在没有米的情况下做饭,请原谅; 2关于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含义,请你参考! 概念解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3:两方面的含义: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 教育信息化——发言 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1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 教育信息化——图示 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六: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
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毕竟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问题是必然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这里,笔者抛砖引玉,提出破解信息化应用瓶颈之方略。
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方向
问题:从相关统计资料可以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的主要用途中,接近半数是用于学校简介及新闻发布,而直接用于教学的比例则少得可怜。有些地区更是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名誉上的达标,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策:从面子工程走向应用实务。
领导者必须转变观念,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明确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即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服务、为教育质量管理服务、为家校沟通及社区发展服务。
建议: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能力的跟进,建议必须重视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建设。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为此,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具有革新意义的培训项目,对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发掘先进典型和筛选优秀案例进行示范和引导。
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
问题: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取得显著效益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创新愿景、硬件设施、信息资源、教学工具、师资队伍、政策规制等教育信息化要素缺乏系统的规划,使得这些要素彼此不搭调,难以发挥系统性能。
对策:进行系统规划,通过调节时间差、调动空间差、利用人际差,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具体是,时间差:硬件投资分期分批实施,长周期因素优先启动;空间差:点面结合、先行试点,资源共享、滚动发展;人际差:培育样板、先进带动。
建议:在信息化建设投资中引入总拥有成本概念(TCO),一次性做3—5年的规划,在规划中考虑成本结构,包括设施、资源、培训、运行、维护及更新等。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问题: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比较欠缺。虽然教师不乏培训,但是切实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没有跟进。
对策: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对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议: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虽然目前尚未覆盖全国,但是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也为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依据及方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以此为参照。
建设适用的信息化资源
问题:资源问题也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因为缺乏合用的资源。近年来,很多机构及IT企业致力于资源的开发工作,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合用”的资源还是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各资源系统采取各自的技术标准,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和交换。
对策: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合用且符合标准的资源,可以采取的对策是:由重新开发向改制利用转变,由独立建设向结盟共建转变,由封闭结构向半开放结构转变,由资讯库向学科知识平台转变。
建议:建立基于标准的、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建设机制;拓宽教育资源来源,鼓励有特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创建适用的资源,如信息化教案、专题网站等;进一步加大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政府号召和政策引......余下全文>>
七:如何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1]因为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前教育”、“幼儿园”、“幼儿教育”并含“信息化”或“信息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专业学术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2年①。检索到相关文献496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42篇,学术期刊439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类13篇;2007年至2012年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如图 1所示。
笔者借助陈超美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版本,对496条文献记录进行主题词提取,以期全面、可视化地呈现近年来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最为集中和丰富,中心影响度也较大。其中,“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整合”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度的研究热点。2008年至2012年,研究热点平稳过渡,从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逐渐转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教学情境”、 “信息化”、“学科整合”、“家园共育”、“电子白板”、“交互式”、“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等热点词的出现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学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我们还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根据图 1和图 2,结合与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496条文献内容,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余下全文>>
八: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余下全文>>
九: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从以往来看,教育的方式比较枯燥单一,就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而授课也只是使用黑板,但从现在看来,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近年来网上教学的模式更是流行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自主学习,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
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也尽知天下事。
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术初步构建成的信息化环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变了 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资源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平台;
3、信息技术培养出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1.改革教师思想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案和相关参考书,课程资源馈乏,查阅起来太占用时间,在备课中,由于无法及时跟踪当今所授学科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读不上“创新”二字。完全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掌握具有权威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师生交往趋于平等化、多样化,推动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也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导演”, 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理的沟通,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自身教学素质。
3、改革教育形式和手段
千百年来,教学是通过班级授课和黑板、粉笔来进行的。这种单一、简单的教学手段只能将教育限制在课堂内进行。现在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应该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官来进行,而黑板和粉笔知识利用了人的视觉器官,所以人们很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搁置起来。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也不利于......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