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重教育规律

一:如何尊重教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李薇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 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信任学生呢? 其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亲自操办,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从没出过差错。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其二,相信学生的人品。无论学生犯多大的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人格发展蒙上阴影。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一位班主任老师曾从学生的日记中得到学生36条忠告,其中12条涉及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这8条:(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见在学生眼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涉及面比较广泛,综合来看,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生动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这应该是评判一个教育者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 三、教育学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理论指出,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的不同,他们身心发展也就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二:如何尊重教育规律

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 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信任学生呢?

其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亲自操办,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从没出过差错。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其二,相信学生的人品。无论学生犯多大的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人格发展蒙上阴影。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

三:如何尊重教育规律一句话概括

应该是因才施教,有教无类

四:如何在生活中正确把握教育规律

一、现状调查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包括入园、晨间游戏、晨间谈话、喝水、盥洗、入厕、教学活动、游戏、进餐、午睡、午点、离园等环节。在整个一日活动中,我们所谓的生活环节——入园、喝水、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离园,(也有人把它称为过渡环节,集体活动、集体游戏之间转换、过渡的环节),占据了幼儿在园一日活动50%以上的时间,撇开其它不谈,光从时间上来说,我们也能看到它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生活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仍习惯于把生活环节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是对身体的保育,而忽视了蕴涵其中的教育因素,忽视了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把生活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片面地看成管理手段,而忽视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环节的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管”的作用,忽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生活环节的价值,研究其中的保育、教育因素,切实提高生活环节的质量。

在组织这次活动之前,我从老师们那里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从回收的调查表上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生活环节有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指导;

2.生活环节的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对情感培养涉及甚少,只是在来园、离园时提到了礼仪教育;

…… ……

生活环节,看起来都是些简单的细节问题,但是这些细节问题却都是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更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

从这些问卷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重视了生活环节的一部分教育因素,也忽视了另外一部分的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幼儿情感的培养,良好的情感培养不是一句话、一堂课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影响、渗透的。比如:为他人服务的情感;关爱他人的情感……这些都受成人、同伴、环境的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生活环节更是达成这些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生活环节的特点

生活环节指的就是幼儿入园、喝水、盥洗、入厕、进餐、午睡、午点、离园等环节的活动。从幼儿的角度来说,生活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它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思考和活动调整。因此,我们应将“生活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加以消极避免。生活环节中一般会存在两种需求:一是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的需求,这一需求一直以来都处在显性的位置,大部分的活动安排都是从这一需求出发的;二是幼儿身心的需求,在传统的生活环节中,这一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的生活环节价值观

观念决定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只有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生活环节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环节活动的质量。

1.破除单纯的保育观,充分认识生活环节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

幼儿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成人不应只看到生活环节的保育价值,而应充分认识生活活动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活环节的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使其具有健康体魄的作用不言而喻。成人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及时满足他们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使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对于促进智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活环节的活动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余下全文>>

五:尊重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教育是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尊重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对教育的最大尊重。同时,也要尊重教育工作者,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如何尊重教育呢?第一,教育部门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来办学,社会各界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来评价教育、要求教育。第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尊重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

如今,体罚学生的现象不多了,可“心罚”还是屡见不鲜。北京市东城区为了驱除学校的“心罚”现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尊重教育”。据《北京日报》报道,教师采取了请学生坐下来谈话、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心骇特别放松,思维也活跃多了”。北京市教委的领导总结了“尊重教育”的实质,认为其可贵之处在于,让教师养成了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习惯。

好一个“尊重学生”!我不禁要为北京市东城区的“尊重教育”叫好。

“尊重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这本身并不错,但由于过分突出这一点,而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的应有尊重。有些教师为了显示“师道尊严”,对学生则表现了过分的严肃,让学生觉得其可敬而不可亲,也就只能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势和“家长制”作风,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消极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培养教育学生,而且不利于形成学生的“尊重”意识和习惯。

“尊重教育”是对传统意识的一次强烈冲击。我们对一些现成的做法已经视为正常自然,早已深深积淀于意识深处,以至于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比如师生谈话难以做到平起平坐,使学生感到不安;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老师当众责备,使学生感到尴尬;还有的动不动就翻学生书包,使学生感到隐私权受到侵犯等。这些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而我们还觉得是应该的。而“尊重教育”则把这类看似正常的做法彻底抛弃,极大地显示了“尊重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

近来学习十六大报告,时时被精辟的论述所吸引,尤其是其中的“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是让人感动。这“四个尊重”涵盖了一切领域和各个方面,其意义不仅仅是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重视,而且是对“尊重”的呼唤与倡导,其意义十分重大。

人都有被尊重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有了尊重,才会有安定;有了尊重,才会有发展。人生和社会不能缺少“尊重”。

尊重只有形成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才能使其真正得到自然体现。

而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时代风尚,就必须从孩子抓起。正是因此,当我读到北京市在学生中实施“尊重教育”的报道时,不禁为其叫好。

六:如何尊重教育规律

李薇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 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信任学生呢? 其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亲自操办,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从没出过差错。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其二,相信学生的人品。无论学生犯多大的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人格发展蒙上阴影。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一位班主任老师曾从学生的日记中得到学生36条忠告,其中12条涉及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这8条:(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见在学生眼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涉及面比较广泛,综合来看,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生动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这应该是评判一个教育者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 三、教育学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理论指出,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的不同,他们身心发展也就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七:如何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

让他自强、自立、自信、

八:如何尊重幼儿生长规律

孩子的教育要融入四季,就跟小树苗一样,要经过春夏秋冬:春天的发芽;夏季的雨露滋润;秋天的饱满硕果;冬日里父母的温暖。这种“三分教育、七分等待”的基本教育原理,就是在告诫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孩子,静等花开!无论哪个阶段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家长都太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人一辈子最不能改变的是作为父母的角色,无论你的孩子成绩如何,考什么学校,将来干什么,亘古不变的依旧是家庭的亲子关系。

有一句古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诊断性的说法。中国有一句话说孩子逐渐地长高,父母的教育商数却在下降。在低幼儿阶段,三岁决定一生的说法更多是来自孩子本能吸收新知的感官教育,是一种爱的抚育和一种安全感的建立,这是三岁决定他一生中人格的机理。而七岁是他认知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自信的建立。决定人一生的是什么?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情关系。从大量对家长心理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无非是自己绝对观念在作祟,那么就应该先调整自己的认知,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调试自己,才能辅助孩子共同成长

九:怎样理解尊重规律与利用规律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