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的习俗

一: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过年习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讲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这一天。

春节的习俗中一般都会有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的说法,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正月初一春节的习俗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在春节的习俗中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的民间俗语;“送神早接神迟”。同时这日可拜谢“灶君”,听说民间风俗对“灶......余下全文>>

二:大年初七有什么说法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三:2017年大年初七是几月几日 有何习俗与禁忌

2017年2月3日 农历 正月初七 星期五

习俗:

摊煎饼: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戴人胜: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送火神: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拆天地棚子:山东莒县一带,正月初七俗称“人七日”,有“拆天地棚子”之年俗。这天早晨,每家百姓敞开大门,并将除夕入夜时放置的”拦门棒“(一根适当粗细,比大门口稍宽些的木棒,放置在大门口里侧的地上,传说用于拦截不祥类灵物。这里顺便提醒,外地人去莒县过年,特别在晚间进门要注意抬脚,防止绊脚哟!)撤走,在门口点一把豆秸,并将家里供天地三界神和灶君神的牌位(一种用纸做的牌位签,插在用一块面食做的底座上,天地三界神牌位用黄色纸做,一般用毛笔写”天地三界神之位“,灶君神牌位用红色春联纸做,写”灶君神位“)请下来,一起点燃烧了,同时放鞭炮,放完鞭炮后从大门处开始,从外向里把家里院子扫一遍,整个“拆天地棚子”的过程就完成了。从此开始,请来过年的神都返回自处,过年环节即结束,各家恢复平常日状态,可以洗衣、从事各种事宜。

人口馍:在晋东南地区(山西晋城一带),人们会蒸特殊的馒头(个数比家里人口多一个)。馒头中间加入制钱,据说吃到带制钱的馒头一年中会有好运。

四:大年初七的来历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汉族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

五:春节习俗之大年初七是"人日" 都有哪些习俗

在魏晋时代,人们普遍重视“人日”,

家家要用七种蔬菜(芹菜、荠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做成羹,全家同食以求祛病消灾。

还用彩绸剪成人形,贴在室内屏风上,戴在头上,避祸驱邪。

后来,逐渐演变为,当日点燃七支蜡烛,供奉七色瓜果。

再后来,就淹没在春节的其他喜庆活动之中,没有单独的作为了。

六:大年初七有吃7样菜的习俗吗?是哪七样?

正月初七,女娲创世神话中的人类诞辰日。俗称“人日”,也叫“人庆日”、“人胜日”、“七元日”。晋人董勋《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中国上古社会的动物象征谱系中,鸡、狗、羊、猪分别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牛和马象征着地与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女娲创世神话中讲的前六天所造的六种动物合在一起,恰恰是三维度的立体宇宙构成的一种隐喻,加上中间为七,已经到了极限,“七”就成了宇宙数字,循环极限数字。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先由东西,再向南北,而牛马的出现又较其他四畜晚一些,所以从鸡到人的创世神话所造动物是有先后顺序的,空间数字“七”又转换为时间的循环变化,七日象征着时间的极限,“七”这个神圣位置留给人,成为人的纪念日。(23) 客家俗谚:“七胜八败”。其中“七胜”由正月初七“戴人胜”民俗简化而成,“七”被引申为“吉庆”、“胜利”、“顺意”;“八”则是“白”、“败”的谐音,借指白喜事、忌日、凶灾等。 但赣南客家的数字禁忌却忌讳“七”多于忌讳“八”,如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有“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等。“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二十八天(俗称“四七”)。又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客家俗语云:“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四十九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其实上述禁忌民俗也都与正月初七“人胜日”信仰有关,生于“七”对客家人来说是喜,死后逢“七”祭拜同样也是喜,只不过有红白之分,但“七”作为象征无穷循环的数字,其神圣性却是一致的。 中国自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习俗,魏晋时期愈加重视。唐代及唐代以前人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戴人胜”。《荆楚岁时记》载曰:“(人日)剪彩为人,亦镂金箔为人,贴屏风上,亦戴之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剪彩为人”即用五色绸缎剪为人形,“镂金箔为人”即雕刻金属薄片成为人形,这些由绸缎剪成或金箔镂刻而成的“人形”,就是所谓的“人胜”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云:“镂金作胜传荆风,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尤其流行人日佩戴人胜、在床帐粘贴“人形”,因此唐代的人日节就成了“人胜节”。如李乂《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有“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之句,便是证明。唐以后人日节衰落,戴人胜的习俗只在少数地方仍有流传。如宋代诗人宋祁《人日》有“况镂黄金假作人”之句,明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士女造华胜相遗,或戴于发。”佩戴人胜在于祈求人丁兴旺,是上古人类生殖崇拜的遗风。日本正仓院所存唐代人胜值得注意,一枚的图形是女子,有十六个字的另一枚绘有儿童。这些绘有女子和儿童图像的人胜要贴在床帐或屏风上,贴屏风较贴床帐兴起晚,床帐更能说明问题,即绘有女子和儿童的人胜是一种生育巫术,贴于寝室床帐,祈求妇女具有生子的能力。至于女子戴人胜于头,原始意义也当是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人胜标志和人日命名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24) 唐代,每年......余下全文>>

七:春节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么习俗,或者在这天人们要做什么?

初一民间习俗:

年初一 开春吉祥

民俗习惯:放爆竹 拜年 压岁钱

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注意事项:

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 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 若真要动扫帚, 记得由外往内扫!

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不能睡午觉,男人在这一天睡午觉,他的田畦就会崩坍;女人在这一天午睡,炉灶会塌陷。这亦是取古意,劝人不要懒散。

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不能打人、骂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头。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出嫁的女儿初一不能回娘家,据说会让娘家破败。

初二民间习俗:

年初二 回门是喜

民俗习惯:出嫁女儿回娘家

出嫁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早期还需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送给小辈。

初三民间习俗:

年初三 老鼠娶亲

民俗习惯:老鼠娶亲人早睡

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啰!

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

根据传说,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初四民间习俗:

年初四 恭迎灶神

民俗习惯:迎灶神 送火神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初五民间习俗:

年初五 拜财神 发利市

民俗习惯......余下全文>>

八:大年的习俗

各民族春节风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余下全文>>

九:大年初七可不可以回娘家

初一大年,初二开年,初五就是出家年,初五以后就可以走亲戚,当然也可以回娘家,但是不知道你那的习俗怎样的,我信宜人

十: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过年习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讲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这一天。

春节的习俗中一般都会有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的说法,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正月初一春节的习俗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在春节的习俗中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的民间俗语;“送神早接神迟”。同时这日可拜谢“灶君”,听说民间风俗对“灶君”是......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