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英烈清明寄哀思

一:关于清明节的文字

清明节,起源于西周,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称之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隐而不仕,晋文公为逼迫其出山为官,下令火烧介子推隐身之处,而不料介子推与年迈老母同葬身火海。文公追悔不已,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下令将介子推被烈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节日期间严禁生火做饭,只许吃寒食。而到了隋唐年间,清明寒食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扫墓祭祖的日子。

年年清明,今又不同

今年的清明节是国务院新的放假制度出台后的第一个放假的清明节。这个清明节将于4月4日到来,当天是星期五,与紧接下来的周末形成了一个三天的小长假。这样就可以给平时因为工作、学习繁忙的人们一个到郊外扫墓、出游、探亲的机会。

4月2日早晨6点三十分,晨曦中的和平广场格外肃静庄严。一群人胸佩白花、面色凝重,仔细聆听抗日英雄事迹,并不时用手抚摸烈士手印。这200余名“观光者”就是来自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报社、邓研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生,他们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前来参观和平广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前,齐齐哈尔大学团委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清明节文明祭祀活动。会上要求各党支部、各班级团支部、各学生组织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参观和平广场、去西满烈士陵园扫墓、拜访沙涛烈士墓、网上祭英烈等公祭活动。

教育与传媒学院新闻051、052班团支部根据专业特长,团支书组织同学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公祭活动。同学们用诚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在网上表达了他们对先烈的悼念和祭祀。

机械学院学生会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文明缅怀、关爱他人”活动,2日中午机械学院参观完和平广场后,学生会副主席于建国等人又去了SOS儿童村看望那里的孩子。

深入挖掘和宣传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倡导文明缅怀理念,组织祭扫革命公墓、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开展网上祭祀等活动,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感怀方式,如:鲜花换烧纸、植树寄哀思、网上祭英烈等。这些变化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也是今年清明节与往年不一样的地方。

岁岁清明,文化同根

学者阿斯曼(Jan Assmann)的文化记忆理论中讲到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文化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到底以何种文化记忆并不重要。

扫墓祭祖作为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深入挖掘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运用传统节日资源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去年国务院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了国家法定假日的范畴。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渐渐深入人心。如今的扫墓祭祀方式也发生可日新月异的变化。鲜花换烧纸、植树寄哀思、网上留言缅英烈、家里供果祭先祖......余下全文>>

二:活着的人在清明总有一颗什么心的。。。

常吃太平燕 ,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祭扫坟墓,活着的人在一起,对逝去的人表示悼念

三:针对“主题:亲近传统,传承孝道;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写一篇美文,给高分,谢谢

古人云:“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当我想起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借景喻人,可谓把清明节的悲伤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自古以来,扫墓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尊崇英烈、认祖归宗,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中国社会的凝聚、文明的传承,敬尊长辈的孝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剂,也是清明节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根基所在。

通过清明节实践孝道,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暗示着感恩的传统理念;也有人说,清明以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这也正是建设道德文明迫切需要的。当然,就道德层面而言,社会成员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这一点,应怀有“感恩之心”,这种理念的培养,应当建构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血脉责任认同之上。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传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现在。

清明节俗称“鬼节”,在感恩的模式中,一直笼罩着神秘与浓厚的迷信色彩。传统被扭曲,部分民间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街头烟雾缭绕、纸钱抛撒,墓地里,“宝马”、“别墅”、甚至烧“小姐”随处可见,这使颇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变得浅薄、低俗。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清明文化的意义,不是哪个人所能担当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清明节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那么,曾一度被拒弃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下的现实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交往的增多,带来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无法回避“我是谁?”这样的简单命题。也许承认我是中国人的前提,是对同一“人文始祖”的认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与“拯救”,而是对文化之根和民族历史的体认与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祭祀是浸润民族认同感的模式,这犹如追求自由与权利一样,追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建构在“人文始祖”之上的传统价值观念,并不排斥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人类的优秀价值观念,使得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了世界意义和未来价值,这将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资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要求,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0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开始由生活水平向生活质量转变,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更渴望增加精神生活中的精神含量。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余下全文>>

四:中国传统孝道之吾见(论文格式 就写写传统孝道的优缺点 原创~~~)谢谢!!!!

古人云:“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当我想起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借景喻人,可谓把清明节的悲伤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自古以来,扫墓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尊崇英烈、认祖归宗,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中国社会的凝聚、文明的传承,敬尊长辈的孝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剂,也是清明节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根基所在。

通过清明节实践孝道,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暗示着感恩的传统理念;也有人说,清明以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这也正是建设道德文明迫切需要的。当然,就道德层面而言,社会成员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这一点,应怀有“感恩之心”,这种理念的培养,应当建构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血脉责任认同之上。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传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现在。

清明节俗称“鬼节”,在感恩的模式中,一直笼罩着神秘与浓厚的迷信色彩。传统被扭曲,部分民间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街头烟雾缭绕、纸钱抛撒,墓地里,“宝马”、“别墅”、甚至烧“小姐”随处可见,这使颇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变得浅薄、低俗。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清明文化的意义,不是哪个人所能担当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清明节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那么,曾一度被拒弃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下的现实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交往的增多,带来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无法回避“我是谁?”这样的简单命题。也许承认我是中国人的前提,是对同一“人文始祖”的认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与“拯救”,而是对文化之根和民族历史的体认与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祭祀是浸润民族认同感的模式,这犹如追求自由与权利一样,追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建构在“人文始祖”之上的传统价值观念,并不排斥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人类的优秀价值观念,使得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了世界意义和未来价值,这将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资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要求,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0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开始由生活水平向生活质量转变,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更渴望增加精神生活中的精神含量。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余下全文>>

五:关于清明节的文字信息

清明节,起源于西周,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称之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隐而不仕,晋文公为逼迫其出山为官,下令火烧介子推隐身之处,而不料介子推与年迈老母同葬身火海。文公追悔不已,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下令将介子推被烈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节日期间严禁生火做饭,只许吃寒食。而到了隋唐年间,清明寒食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扫墓祭祖的日子。

年年清明,今又不同

今年的清明节是国务院新的放假制度出台后的第一个放假的清明节。这个清明节将于4月4日到来,当天是星期五,与紧接下来的周末形成了一个三天的小长假。这样就可以给平时因为工作、学习繁忙的人们一个到郊外扫墓、出游、探亲的机会。

4月2日早晨6点三十分,晨曦中的和平广场格外肃静庄严。一群人胸佩白花、面色凝重,仔细聆听抗日英雄事迹,并不时用手抚摸烈士手印。这200余名“观光者”就是来自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报社、邓研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生,他们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前来参观和平广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前,齐齐哈尔大学团委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清明节文明祭祀活动。会上要求各党支部、各班级团支部、各学生组织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参观和平广场、去西满烈士陵园扫墓、拜访沙涛烈士墓、网上祭英烈等公祭活动。

教育与传媒学院新闻051、052班团支部根据专业特长,团支书组织同学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公祭活动。同学们用诚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在网上表达了他们对先烈的悼念和祭祀。

机械学院学生会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文明缅怀、关爱他人”活动,2日中午机械学院参观完和平广场后,学生会副主席于建国等人又去了SOS儿童村看望那里的孩子。

深入挖掘和宣传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倡导文明缅怀理念,组织祭扫革命公墓、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开展网上祭祀等活动,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感怀方式,如:鲜花换烧纸、植树寄哀思、网上祭英烈等。这些变化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也是今年清明节与往年不一样的地方。

岁岁清明,文化同根

学者阿斯曼(Jan Assmann)的文化记忆理论中讲到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文化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到底以何种文化记忆并不重要。

扫墓祭祖作为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深入挖掘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运用传统节日资源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去年国务院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了国家法定假日的范畴。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渐渐深入人心。如今的扫墓祭祀方式也发生可日新月异的变化。鲜花换烧纸、植树寄哀思、网上留言缅英烈、家里供果祭先祖......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