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述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丁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一)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二)跨国公司重视搞多种经营的原因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
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
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二、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国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 19亿美元,并聘用了1.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2100人获博士学位,4人曾先后获得4 项诺贝尔物理奖。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余下全文>>
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方式有什么好处
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跨国公司是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国家的垄断体系。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1885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的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电气公司,德国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期就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至1988年,跨国公司投资总额达9628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0312亿美元的93%,全球已有2万余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它们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过10万家。近年来,由于wto的成立,更加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及其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跨国公司的管理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稳定,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论。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渐深入,如果把众多的管理之论加以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管理之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管理之论。从目前看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七大学派,即管理的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以上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的管理思想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型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就是“从方便......余下全文>>
三:跨国公司的优缺点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长久
透析当代国际垄断的力作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琮教授的力作《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代国际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由于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国公司,因此,该书以跨国公司为主线,不仅全面论述了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国家、跨国公司与当代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与新科技革命及新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实质、特点、优势和两重性。这部专著中关于跨国公司为什么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中国为什么要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组建什么样跨国公司的分析与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书中关于“当代”的界定具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这一段时间,但作者认为,到19世纪60年代,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垄断组织。所谓“垄断”是指巨大企业或企业联盟,而“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从而揭示了国际垄断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作者以跨国公司发展为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史。书中将垄断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4年。垄断组织从萌发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转变到垄断阶段并不断加强。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干预与垄断组织紧密结合,垄断组织继续发展并全力对外扩张,但由于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碍了垄断组织的对外扩张进程。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为争霸世界而进行殊死斗争,终于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般垄断转变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国际垄断大大加强。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作者辩证地分析了国际垄断主要是巨型跨国公司与诸多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涵盖生产、商品流通、资本流动、科技转让、知识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经济各个领域,而所有这些领域巨型跨国公司都是其行为的主体。作者还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对国际生产关系或国际经济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是适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合理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作者对比垄断发展后两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主要区别时指出:“今天的世界,尽管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超级大国仍奉行霸权主义,世界仍很不安宁,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近1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民族爱团结,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要求。”
该书强调了跨国公司的特点和两重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78年在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的报告中对跨国公司下过这样的定义:“跨国公司是在作为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们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国家所有制的实体。”作者认为:“若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不会有跨国公司,而没有跨国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发生,二者如影随形,是分不开的。”据联合国统计,1999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加到6.3万家,它们的国外子公司从10.......余下全文>>
四:简述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货物)、( 服务)、( 技术)、(资本)、(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迎来了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日益突出。从实质上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就其影响看,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厂南北矛盾。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凭借强大的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他国内政。
五: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
六:以国际企业为例说明三种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模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1.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路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编辑]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巨集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3、 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余下全文>>
七: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的方式有哪几种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1)出口,即跨国公司在本国生产产品,通过出口方式将产品输送到东道国市场;
(2)技术授权,即跨国公司通过许可证方式将技术转让给东道国的一家公司,允许其生产和销售本公司的产品,同时收取一定的技术转让费;
(3)对外直接投资,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办厂、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八:简述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形式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新特点、新趋势 199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处在适度范围内,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是多年来所未有过的。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企业产销率上升,效益状况有一定好转,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多年来我们所追求的积极变化。但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体制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有的变得较为突出,如部分企业困难加大,下岗职工增多等。我们认为,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定下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应特别重视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第一,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出现相对生产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由短缺导致的通胀压力将明显减小。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近几年已有很大缓解;生产资料产品也大都供过于求;农业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稳中趋升。总体上看,在竞争性领域,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一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但在某些仍然存在行政性垄断的领域,短缺情况还是有的。此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如城市居民住房紧张与商品住宅大量积压并存。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通胀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增加。制约经济稳定发展的将不再主要是基础产业滞后而形成的“瓶颈”,而很可能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经过80年代以来几轮大的消费热潮后,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消费能力正在进入由万元左右向数万元以上消费额的“升级”,其主要目标是住宅。但由于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升级正面临着较大的实现障碍,从而使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被扭曲。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要更为合理,多数居民家庭对中高档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尚处在上升期,但需求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仅仅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始发性、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基础产业和部分基础设施供求关系的改善,传统的“瓶颈”制约引起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将显著减小而结构升级的实现障碍可能成为扭曲消费结构,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以至主要因素。 第三,市场推动下的企业结构调整加快,特别是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和企业分化突出。总体上的较快增长与相当多的企业亏损并存。生产和销售向行业前几名企业集中的速度加快,规模经济开始出现,以往小型、分散、低效、过度重复的状况有好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占行业多数的企业陷入困境,亏损居高不下,产品积压,隐蔽和公开的失业增加。这种情况在竞争较为充分、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都已出现,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行业,汽车、钢铁等行业也有所表现。 第四,国有企业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困难未得到根本缓解,有些方面还进一步加剧,矛盾后推的余地减小。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而集中。除了为数不多的转轨较快、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外,多数国有企业未能摆脱困境。从经营上看,企业的困难即与众所周知的体制问题有关,也与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有关。企业走出困境,必须经历一个面宽、量大且较为集中的存量资源调整期。存量资产将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破产等方式进行重组,而最棘手的是调整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不良债务的增加和银行的商业化改造,以前通过银行“政策性”贷款缓解企业困难的做法余地越来越小。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刻不容缓。......余下全文>>
九:跨国公司的发展规模
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实际上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许多跨国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跨国经曹转向全球经营的10年间,其海外资产、收入和雇员等跨国指数大大提高。1994-2004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从41.1%提高到53.4%,1995-2004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则从48.9%提高到56.8%。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跨网公司全球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如海外资产、海外收入和海外雇员均超过总资产、总收入和总雇员的50%,实际上这些公司就可以视为全球公司.全球公司通过全球战略、管理架构和理念文化的调整,成功地吸纳棋合了全球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在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建立全球产业链的过程中,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结点。许多制造业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组装加工基地和主要销售市场。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也作为研发设计中心。根据商务部资料,跨国公司在华已经设立了约800个研发中心。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也伴随全球化进程迅速壮大,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11额的两倍多。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卜,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生产在全球组织,竞争也在全球展开,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企业跨国兼并的条件。始于1993年的全球企业兼并浪潮持续至今势头未减。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说,近20年来,跨国公司的购并金额以每年41%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己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143万亿美元。随着发展,辱,国家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兼并也会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兼并往往是为了击垮竞争对手,被兼并公司往往被分割出售。90年代以来,兼并更多是为了节约经营开发费用。得到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实现更好的管理和经济规模,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以提高竞争实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显然,这种兼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兼并双方的共同发展。企业的跨国兼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民族国家的经济界线。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早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加快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德、法、日、美汽车工业进军中国轿车工业,加快了中国轿车工业现代化的步伐。从坏的方面来说,被兼并国家的经济主权在有些情况下会受到侵害,如当一个图家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电信、铁路、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控股权被外国公司掌握以后,这个国家在非常时期就难以确保自己的政治独立。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促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带动了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跨国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它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导向,其资金和技术也只能流向最能使它们获利的地区,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名牌产品影响着各国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余下全文>>
十:跨国公司管理策略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
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