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深化改革方案

一: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来助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

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领导有正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不竭动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同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和进程,主要体现为四大板块的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化,就是塑造企业“灵魂”,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形成一整套能让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制度文化,就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核体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水平,将企业发展导入科学的管理轨道,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行为文化,就是大力推进行为管理标准,使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编制并完善《员工手册》,并抓好推进落实,提倡具有特色的“德高作风”;物质文化,推行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运用物质形象建设的手段,来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力求一年形成氛围、两年见到成效、三年见到实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文化体系,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

三、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始终做到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创造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企业的目标中去;另一方面,强调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更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和理解员工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开发潜能,极大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正确处理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的关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都得到广大员工认可,自始至终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相互交融的局面,最终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升华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2、讲求实效的原则

切合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建立并逐步完善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文化塑造,重点突出、稳步推进。

3、系统运作、重在领导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坚持“打持久战”的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作出整体设计,分步推进,按层次落实。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操作和建设。领导干部率先,不仅在理念上要领先,更重要的是能将领先的理念转化为公司的理念、机制、规则。管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先进、深入、带头,有创新、有建树。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集中每一位员工的智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员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4、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原......余下全文>>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配套文件有哪些

至少要包含13项方案

“1+N”究竟有哪些方案?目前国资委没有对外公布。

但从近20次国资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记录来看,“1+N”中至少要包含13项方案。

首先,1+N中的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建议稿)》,未来在中央和国务院审定通过后,这项文件将成为当前国企改革的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在N的方面,首先从国资委层面要实现自我改革,因此会出台一份《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方案(建议稿)》。

其次,要明确好央企的分类,而且这项分类将被应用到改革的各个环节。如果前面的意见是“纲”,分类方案就是目,纲举目张后整个改革才将体系成型。

国资委审议了两份文件:一份是《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方案(征求意见稿)》。

彭建国也对本报记者透露,央企总体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但实际上最终还是三类,即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公益类也即公共服务类。

商业一类是指竞争类的企业,以完全市场化和保值增值为目标;商业二类是指特殊功能类的企业,同时具备市场化和社会化目标;公益类则是完全社会化的目标。商业一类的企业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战场。

第二份文件是针对企业远期规划的——除了南车与北车、中电投与国核技之外还关注哪些要重组整合的,可看看这份文文件。它就是《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

混合所有制

接下来,混合所有制该出场了。

国资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点工作,按照目前的会议纪要,国资委已经审议了《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中央企业投资项目暂行办法(建议稿)》。 在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将要试点员工持股,国资委已经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

下一步在央企中推行的员工持股仍将以试点的方式推进,先试再推。

目前市场传言的是,此次实现员工持股的试点企业将主要在商业一类企业中选取,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一般不实行。

实行混合所有制后,国企需要给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劳动和用工政策上松绑。同时,混合的时候需要解决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让能被混合的资产干干净净地同民资融合。

为此,国资委也审议了《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除了职工,实行混合所有制后队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更为重要。

目前,国资委已经审议了《中央企业领导班子职位标准建设工作报告(送审稿)》。 发展混合所有制,最需要防范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流失,为此国资委准备了多份文件对此实施预防。

国资委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审议了《关于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送审稿)》,研究了《关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内部人控制的意见》。

企业层面,除了已经确定的六家改革试点之外,据本报记者了解,还有多家央企在自定改革草案以供国资委第二批试点选择。

三:如何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成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快速推进的时期。2003年前后各级体改委撤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出现转变,改革速度有所放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标志着改革形成了新的共识,并有望成为强大的改革推动者。

一、体改委的历史成就

(一)体改委23年的历程

国家体改委前后大约存续了23年时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但是怎么改革,当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迫切需要一个高层机构来规划和协调改革全局”。1980年5月,国务院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务院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982年5月,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体改委”),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主任。此后,到1990年8月,除1987年~1988年李铁映担任主任外,一直是总理兼体改委主任。当时,体改委被赋予了4项任务: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组织试点。①

1990年9月,陈锦华接替李鹏出任体改委主任。总理兼主任的惯例被打破。但是,体改委的位势并没有改变,仍然与计委、经委同处政府组成机构序列最高层次的宏观调控部门之列。

1998年机构改革,体改委降格,从体改委变成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简称“体改办”),退出政府组成序列,人员编制也从200人压缩至不到90人。随后的5年,体改办的声音日渐衰微,主要做国务院交办的一些与改革有关的调研项目,包括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体制改革、小城镇改革以及整顿药品市场流通秩序等各方面内容。

2002年11月,最后一任体改办主任王岐山赴海南任省委书记。2003年3月,体改办并入发改委,结束了历史使命。各地方体改部门,大多数也于2004年撤销,人员有的并入发改委,有的到了政府研究室,有的到了金融改革办公室(简称“金融办”)。

(二)体改委是一面改革旗帜

20世纪80年代初,体改部门成立时的政治环境与今天决然不同。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计划经济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那时候,不要说市场经济,就是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可能犯政治错误。当时地方改革搞得最有声势的是四川和安徽。安徽改革成绩最大的是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改革最突出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些改革起初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当时中央不可能自上而下部署这些改革,一是拿不准,二是中央部门层面的阻力更大。邓小平的态度就是“不争论,允许试”。

四川省委书记到北京任国务院总理后,面对众多老领导、老同志,面对依然激烈的姓资姓社的争论,急需理论家的支持,急需新生力量的支持。于是国家体改委便应运而生,总理亲任体改委主任。除兼任领导外,国家体改委还聚集了一大批长期在经济部门工作的高级别领导和理论权威,如廖季立、安志文、童大林、薛暮桥、马洪、董辅礽、蒋一苇、吴敬琏、林凌等都是体改委的成员或顾问。随后不久,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张维迎、曹远征等改革开放后毕业的年轻的经济学人也加入体改委。体改委实际成为改革的一面旗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时任总理经常请体改委的专家们对一些改革试点研究、指导、总结,形成改革建议。如蒋一苇、林凌对首钢承包制改革的跟踪总结②。著名的巴山轮会议,实际上也是由国家体改委组织召开的。会议邀请了包括耶鲁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宾、匈牙利科尔内等一批世界级专家;中国国内很多顶级专家也参加了,如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吴敬琏、周叔莲等。巴山轮会议的成果,对冲破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树立商品经济乃至后来的市场......余下全文>>

四:你对煤矿深化改革怎么干

、总体原则

1、坚持“能改体制就改体制、不能改体制就改机制”的原则。

2、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就是集团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要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规定。

3、坚持“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就是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4、坚持“因企施策”的原则。就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研究和采取与企业实际相符的改革方案。

二、主要方式

(一)整体转让。就是将企业全部资产通过竞价拍卖的方式,以不低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备案的评估价格出售100%股权。集团公司实施整体转让的企业,现有经营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可优先购买。

(二)股份制经营。就是鼓励企业实行个人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资本投资入股,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目标。

(三)改革经营机制。就是坚持“效益为先”原则,以效益定产,以效益定员,以效益定薪。要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条条框框,对于各单位的班子职数,集团公司将重新核定,并鼓励一人多岗;各单位机构设置要精干高效,不要求上下对口,特别是机关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竞聘上岗;要本着“退休人员不再补员、合同到期解除合同”的原则不断压缩劳动用工,其它富余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再就业政策,经培训后不服从安排的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以逐步将企业用工调整到合理范畴。薪酬分配由企业根据效益效率自主决定岗位价值工资,不搞统一政策和大锅饭。

三、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

1、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集团公司成立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组 员:xxx xxx

2、责任分工

(1)多种经营公司、xx热电公司、xx热力公司、xx热电公司、xx焦化公司、xx煤气化公司、xx房地产开发公司、xx新型环保材料公司xx矿业公司、林业分公司的深化改革工作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xx负责。

(2)后勤服务总公司、xx医院、xx工贸学校的深化改革工作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xxx负责。

(3)xx石膏矿、xxxx石膏矿、煤矸石建材公司、机械制造公司xx公司、xxx物流公司、设计院的深化改革工作由集团公司总会计师xxx负责。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主要任务是,完成企业资产、负债及职工劳动关系等自然状况的梳理工作,学习、研究国家及省市关于改革转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为企业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奠定必要基础。

2、方案制定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及省市关于改革转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于4月20日前上报集团公司研究确定。

尊敬的用户,本文是关于煤矿集团公司深化改革指导意见的范文,涉及到的数据及名称均为虚拟,请知晓。

五:如何服务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和精细化管理

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是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集合在一起充分合理运用的一门管理方法。它不仅带来企业质量产品得到提升,对于整个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提升有着莫大的益处,也是企业长期发展源动力,更是现代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突出重围的关健。长期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从小作坊起家,企业的产品质理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瓶颈尤为明显。本文从此入手,分析,研究目前民营企业中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未来的质量管理改革必要性和针对性提出相当的见解。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重用性做了说明.

第二部分,对我国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弊端作了阐述.

第三部分,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运行中弊端的解决对策.

浅析全面质量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

一、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重用性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全面质量管理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是“三全”、“四一切”。“三全”——是指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者的管理。 “四一切”——即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以数据说话,一切工作按PDCA循环进行。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定义是指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多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要跟国际接轨。如果我们质量管理水平不能跟上国际的水平,我们的制造业将永远停留在初级水平,而不能有质的飞越,也会被产业结构调整所淘汰。另外从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的创建开创事业出来的。不可否认发达国家许多家族企业都带有家族色彩,但是其管理层的革新已经改变了其价值观念,不光在企业管理采用了科学决策程序,在人员任用上更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其公司。从以上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民营企业必须切实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应该有强烈的紧迫感及使命感。而且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在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显现出来。如温州有部分档次低的,没有核心价值,靠价格取胜的工厂已经陆续关闭工厂。质量要求的提高,也是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老百姓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及安全。而要做到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只有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才可能进一步提高,才可能跟上国际的水平。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目标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全面质量管理中统计手段的运用,改善了产品设计方案,先期降低了失败成本及后续因产品设计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成本优化。全成质量管理的运用,加速成了生产流程,使流程加优化简洁。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开展,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改进了产品售后服务,使得客供关系更加紧密,使客户对于所供产品更加信赖感。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及认知程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和现场维成本,减少经营亏损,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提升。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还可以减少责任事故,从而保证企业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余下全文>>

六: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以公布。这份2万余字的纲领性文件,共计137次提到“改革”一词。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即决定成立上述机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被解读为“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对深化改革的障碍”。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被视作上述改革举措能否切实落实的“验证年”。这一年里,“单独两孩”新政将全面启动,军队建设听中国共产党指挥、善谋打仗的新型司令机关,其它的改革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细则、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养老金并轨等。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七:如何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的共识

此前10年左右,改革之所以进展不快,与对改革出现新的争议、改革共识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争议关系到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保护个体权利与维护公共利益的矛盾、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中国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等等。很多人认为房改改得多数人买不起房子了,医改改得看不起病了,国企改革使得一批人一夜暴富了。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中涉及居民房屋拆迁一般都比较顺利,而这之后难度越来越大,钉子户越来越多,自焚等极端事件不断发生。一段时间里,舆论对钉子户几乎是毫无保留的支持甚至是欢呼。很大程度上这是对过去政府无视被拆迁人利益的一种强烈反弹。但是,如果钉子户不合理地漫天要价,不仅影响开发商的利益,影响政府的行为,也会对已拆迁者造成极大的伤害。拆迁与被拆迁必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和有效的争议解决途径,而不能长时间的对抗。

说改革形成了新的共识,首先是对改革大方向和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姓资姓社、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激烈交锋。今天虽然还有极个别人从意识形态角度反对改革,但总起来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已形成高度共识。第二,说改革形成共识,是大家普遍认识到不改革中国难以进步,甚至会出现倒退。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必须下决心打破利益集团的阻碍。第三,一些重要改革的目标及改革路径已经有了共识,如人民币利率、汇率改革,财政预算改革,房产税的开征等。有的改革路径虽然不完全清晰,但对改革目标的认识基本一致,如企业、教育、文化单位行政级别的取消,司法改革,等等。

但在中国,仅有改革共识依然不够,还必须有强大的推动者。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自发改革,一般情况下已经不可能。例如,2013年12月11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实际叫停了民生银行以“自助银行+人”模式开设社区银行的创新。实际上,中国极其缺乏社区金融机构,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认可,社区金融机构很难发展。而监管部门单纯从监管职责出发,也缺乏发展社区金融机构的动力。有人认为,利益集团出现并不是坏事,美国就合法地存在着大量的院外集团,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可以使改革政策兼顾更多人的利益,例如2005年前后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不能流通的法人股与流通股讨价还价,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股市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这几乎是仅有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在中国民主政治体系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在利益集团成长也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建立通过博弈达成妥协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利益主体的自由博弈,很可能是一事无成。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目前改革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最高领导层和最高领导者的推动。当年如果没有邓小平这位德高望重的伟人,没有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没有邓小平的决断(很多是力排众议的),就不可能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特区等伟大改革。几十年后,中国民间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对经济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都大大提高。虽然如此,但是在事关全局的改革问题上,最高领导者的意识、勇气和智慧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大家对前些年经常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都有切实的感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人们看到中央对推进改革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的设立也应该能够加大改革的推动力度。

利益集团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利益集团的形成是正常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一般也都有其合理性。需要防范的是,改革不能被某一利益集团绑架。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很多利益集团的力量其实也是有限的。部门维护部门的利益,分管部门的领导也维护部门的利益。但一旦这种维护......余下全文>>

八: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余下全文>>

九:如何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余下全文>>

十: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哪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