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 求解释
这跟靠织布而谋生有什么不同呢?(织布)如果半途而废而不做到底,怎能让自己的丈夫、儿女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少粮食呢?(如果这样半途而废,)那么女子就会失去她赖以谋生的手段,男子就会在修养德行方面懈怠,不是去做小偷,就是做奴役。”
衣⑾其夫子⑿:衣,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有衣穿”;夫子,“丈夫和子女”。
虏役,“奴役”。
二:孟母教子翻译....急啊!!!
这就像织布,要为别人提供衣服,如果中途停顿,怎么能让丈夫丰衣足食呢?女子停止操持衣食,男子不能培养德义,那么以后不是沦为盗贼,就是变成奴婢。”孟子很是害怕,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不敢稍伐松懈。还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老师,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天下闻名的儒士。君子说:孟母懂得如何做好母亲
三:古文中孟轲母句句翻译
孟轲母训儿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①。孟母方绩②,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③。”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④。今而废之,是不免於厮役而无以离於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忽。师事子思⑤,遂成天下名儒。”
注释:
此文选自《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作者刘向。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散文家、文学家。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散文以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为主,辞浅理畅,用意深切。著有《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原有集,已轶,明人辑有《刘子政集》。
①既学:放学。既最早是象形字,字的形状像人吃完饭之后离开吃饭的瓦罐,后引申为离开的意思。《说文》:“既,小食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②绩:搓麻成线。
③若:本意是选择,这里引申为自己做主。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的学业没有完成,但是自己想回家,於是就自己做主回家了,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允许。
④知:通“智”。
⑤子思:有很多人认为是孔子嫡孙,名孔伋,字子思,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伋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年),卒于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按孟子生於前372年(一说385年),卒於前289年(一说前304年),从年龄上说,孔伋不可能是孟子的老师。真正作为孟子老师的的人,是不是孔伋,还是另有其人,或者是另外一个叫子思的,也未可知。因为这个时候的人取字不避讳,就“子思”而言,孔子的一个弟子原宪,也是字“子思”,并且举行冠礼的时候,很多人肯定知道原宪。所以,若一定要说孟子的老师是孔伋,很勉强。
译文:
孟子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纺麻,问孟子说:“是不是今天的学业都完成了(所以老师让你回家)?”孟子回答说:“是我自己要回来的。”(听了这话,)孟子的母亲就用刀斩断了他正在织的布匹。孟子非常害怕,问母亲斩断布匹的原因。母亲说:“你今天辍学回家就和我斩断这布匹一样。那些有品行的人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才能功成名就,需要通过向人请教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从而拥有更高的智慧。今天你(却对你的学业)半途而废,这就不能避免(日后)做下贱的苦力,并且无法远离祸患。……”(听了这些话)孟子非常害怕,(从此)早晚认真学习从不懈怠。并且把子思当做自己的老师来侍奉,最终成为天下最有名的儒学大师。
四:此可以处吾子矣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
概括 内容(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原文 邹孟轲母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此之谓也。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五:孟母断织教子的原文及注释
孟子之少也,既⑴学而归,孟母方绩⑵,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⑶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⑷。孟母曰:“子⑸之废学,若我断斯⑹织也。夫君子学以立⑺名,问则广知,是以⑻居则⑼.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⑽,旦⑾夕⑿勤学不息,师事⒀子思⒁,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⒂矣。⑴既:已经。⑵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⑶以刀:用刀。⑷故:原因。⑸子:古代指你。⑹斯:这。⑺立:树立。⑻是以:因此。⑼则:就。⑽惧:恐惧,惧怕。⑾旦:早晨。⑿夕:泛指晚上(夜晚)。⒀事:侍奉。⒁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⒂道:法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