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发展史

一:中国红军的历史

红军,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4063.htm#2

二:中国红军发展史 红军最辉煌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鼎盛时期苏区国土面积达到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差不多也有3000多万人,军队在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达到了十万。

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博古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4月,闽西地区红军5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随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共十多万人。

四: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

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五:中国陆军发展史

十九世纪初,世界军事舞台上出现了一种由陆军各兵种组合在一起的战役编成单位,这就是集团军。二十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集团军这一基本战役军团的编组和作战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在在中国军队的编制序列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的合成集团军,是公元一九八五年。一九八五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预见和把握当今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态势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作出了中国军队裁减百万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产物之一,就是中国组建了它的陆军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二七年诞生时,全由陆军组成。后来不断增加一些新兵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由以步兵为主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在内的合成军种,形成了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合成作战能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陆军总兵力约为四百二十万人,一九五O年发展到五百二十万人,一九五一年底达到五百八十余万人。此后,经过多次精简,到一九五八年,陆军编制人数仅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三分之一。其中,特种兵部队发展迅速,占陆军兵种部队兵力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二十。一九八O年以后,陆军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编,中共十四大前后,中国军队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基点,对军队质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九七五年后,陆军部队的武器装备完成了由以轻武器为主到以重武器为主的转变。八十年代后,特种兵在陆军兵种部队总员额中所占比例超过了步兵。陆军现在的合成集团军编组,是一九八五年改革的重大成果。把保留的陆军全部整编为集团军,将原军区所属装甲兵全部、炮兵和工程兵大部编入集团军,与原军属兵种部队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属坦克师(旅)、炮兵旅、高炮旅、工兵团、通信团;扩编了防化、运输分队,有的还增配了陆军航空兵部队和电子对抗分队。   集团军的组建,使陆军部队的火力、机动力、突击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全面加强,整体作战威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得到提高。   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展现出全新的态势。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合成集团军作为其基本的战役编成单位,呈现出作战要素小型化、多能化、合成化的明显特征,使得整体作战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由应付一般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工陆军集团军跨世纪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一大批蕴含着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武器装备陆续在集团军中列装,为中国集团军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某集团军军长张祥林介绍:近几年,高技术武器装备批量地在部队列装,使作战指挥要素多样化,部队的专业文化程度也显得更为突出。现在他的部队有数十个技术兵种,一百种专业,专业兵种分队占总分队量的百分之八十,专业技术兵员约占总员额的百分之七十。   现在,中国集团军已初步形成了地面突击力量、火力打击力量、作战保障力量和后勤技术保障力量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力量相互支持,有机配套,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   中国集团军的地面突击力量,是由装甲兵、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共同组成的。   坦克历来是陆军集团军实施地面突击的骨干兵器。88C式新型主战坦克的列装,标志着中国陆军装甲战斗车辆更新换代的新起点。在这种坦克上,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保证其在行进间精确命中并摧毁装甲目标;优良的机动性能使它可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迅速机动,而完善的综合防护技术则为它......余下全文>>

六:我国历史上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我国历史上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主要因为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不懂中国的国情瞎指挥和博古、王明等犯了严重的左倾逃跑主义、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所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最后工农红军不得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1933年下旬和1934年上旬蒋介石政府开始对中央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第五次围剿斗争,这是毛泽东已经被开除一切职务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红军指挥权有三人组统一指挥“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个人。”毛泽东被开除一切职务是在红军第四次饭围剿斗争时候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都是由于朱德等人利用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法打胜的。1934年十月份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从江西省瑞金出发拉开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红军长征途径十四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经过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两过草地、爬雪山国草地、遵义会议、通道会议、拉子口战役胜利、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在甘肃省会师等一系列事件。最后于1935年10月经过两年的时间胜利到达陕甘宁根据地到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途径十四个省份分别是:江西—四川—河南—甘肃等十四个 省。。。。。。。。。。。。。

七: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真相

西路军历史何以尘封半个世纪?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它是由于战略指导错误酿成的备受屈辱的历史;其二,它长期被当作张国焘路线遭受鞭挞。西路军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特别是在“文革”中,许多西路军人员在备受摧残之后,死于非命。例如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陈昌浩被迫害致死,罪名竟是“张国焘忠实走狗”。西路军执行的任务不仅是由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直接遥控指挥,而且是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同意的一次军事战略行动。因此,西路军失败责任问题,必须作出合理的解释。西路军面临绝境时,中共中央及军委在3月4日、17日两次电令中,已经把西路军败局与过去张国焘擅令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的错误相提并论,严厉谴责西路军领导人的所谓“机会主义的路线”和“一贯反中央及军委指示”的行为;西路军兵败不久,清算张国焘路线的斗 争在全党全军展开,在批张斗争中,从既定逻辑出发,西路军败局,自然被判定为“国焘路线造成的恶果”,“国焘路线的牺牲品”。这个根本违背事实的错误结论,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最终解决这个历史遗案的,应当首推陈云,还有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陈云,是西路军事件的参与者和当事人。四十五年后,1981年11月22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起西路军问题,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三个月后,陈云再次同李先念谈论西路军问题。李先念提到邓小平去年批给他看的一篇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文章。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李先念是西路军的亲历者,当年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三十军政治委员,西路军最后分散游击时负责军事指挥。对西路军被诬为“张国焘路线”,李先念始终不解。他和陈云一样,要对西路军的荣辱负责。在根本是非问题未解决之前,他能公开表示什么呢?1982年,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组织干部查阅大量历史档案,于1983年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1983年1月5日,陈云看过《说明》及所附几十件电报后,委托秘书电话转告李先念办公室说,可送小平同志。再次指出:“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泽东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二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 ”同年3月22日,邓小平在李先念写的说明和附件上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部存档。”一个政党及其领导者如此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恰好说明这个政党及其领导者的开明大度,富有远见。陈云的建议,李先念的说明,邓小平的批示,在根本性质上正确地解决了西路军的历史遗案,对西路军历史问题的澄清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徐向前,这位当年红军最大一支方面军的总指挥兼西路军总指挥,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几十年来为顾全大局,他面对种种误解责难,甚至诋毁,或缄默不语,或不得不说违心话。从1983年开始,徐向前用三年时间写成《历史的回顾》一书,其中辟专章叙述西路军历史,痛切总结历史教训。这是一本......余下全文>>

八:陕北红军的红军历史

红二十七军是由陕北独立师改编而成。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中共陕北特委于1935年1月30日正式将陕北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下辖三个团。1935年2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主席。此后,陕北红军在西北军委会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使陕甘、陕北两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5年9月,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与由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在延川县永平镇会师。不久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副军团长刘志丹,政委程子华。10月,红十五军团取得劳山战役胜利后,并同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会师。11月3日,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7年9月陕北红军部队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九:求有关中国红军的历史书

杨成武上将的《忆长征》

由于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一开始打算与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但未能如愿。只好曲折辗转,经贵州、云南,渡金沙入川,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千难万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红军战士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与吃苦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事业不能中断,我国人民将继续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第一章 别了,于都河

第二章 战略转移

第三章 夜行军

第四章 进逼道州

第五章 血战湘江

第六章 担架上

第七章 手足情

第八章 强渡乌江

第九章 伟大转折

第十章 回师遵义

第十一章 四渡赤水

第十二章 智取三县

第十三章 飞夺泸定桥

第十四章 神兵天降

第十五章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伐

第十六章 小金川畔

第十七章 从卓克基到毛儿盖

第十八章 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

第十九章 自龙江畔

第二十章 突破天险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哈达铺整编

第二十二章 六盘山上

第二十三章 连长王友才

第二十四章 英雄捐躯河连湾

第二十五章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十六章 恸悼黄开湘同志

尾声

后记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

2.《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3.《长征风云》作者:赵蔚

4.《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5.《大迁徙》 作者:李镜

6.《长征行》 作者: 石仲泉

7.《毛泽东自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