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简介

一: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介绍一下。

常茂,民族英雄、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子。常遇春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

历史上的常茂功绩远不如其父常遇春,但评书《明英烈》中对常茂评价颇高,其功绩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书中描述:“常茂,自称茂太爷,常遇春二子。使禹王槊(就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太保李存孝的那种兵器——编者按),明朝开国头一员猛将,打仗足智多谋,人称无敌大将,纵横天下,少有对手,即使碰到几个势均力敌的,肚子里也会冒坏水,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完成统一后,封孝义永安王。朱元璋猜忌忠臣,令常茂等人驻守长城,不给粮草,后常茂逃走,后跟随燕王朱棣挂孝征南,保燕王当了永乐皇帝”。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680018.htm

二:徐达、常遇春‘等’人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徐达、常遇春有领袖众将的能力和功劳,是朱元璋在军事的左膀右臂,徐达在政治上也是牵制李善长、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从而放任了胡惟庸党的发展。

朱元璋建国之初仅封6名国公,徐达、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声名上也算善始善终。可惜另外四个国公就不这么顺利了。

上面说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个王中的徐达、常遇春。另外四个是: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而咱老百姓通过评书所熟知的刘基(伯温)、汤和、胡大海等,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这个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

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鼎,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六公之中的冯胜和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了的。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以严,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着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余下全文>>

三:李白生平事迹简介 常遇春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李白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李白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李白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余下全文>>

四:十大回将保大明常遇春???

常遇春的民族应该是汉族,尽管北京常营很多人是回族的,但是他的后代绝大多数都是汉族的。

至于十大回将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元朝回族人是是色目人,是二等人种,明代对他们(主要是明初期)是压迫态度的,比如郑和就是色目人,童年时作为战俘就被阉割。

常遇春北伐,在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甚至辽宁、北京都打过仗,驻过军,现在还存在的北京常家营,据北京朝阳区政府网站提供的《常营地区简介》记载说这是常遇春在那个地方驻扎过军队,故名为常家营。常家营不是常遇春的居住地,只不过是他万里征战中短暂停留过的一个点,没有常遇春把子孙安排在这个点居住的记载。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证明常遇春就百分之百的不是回族。那么,请看第二、第三和第四。

第二、常遇春是在安徽怀远起义参加刘聚的反元农民军的,后来在长江采石矶正式投入朱元璋的大氅下。在明朝史学家编著的《明史》中,从来没有关于常遇春是回族的记载,中国汉族执政的朝代历史,写的是汉族人的历史,没有必要特别注明某某汉族人是汉族人,这样做是画蛇添足。但如果常遇春是回族,这就是个特殊的情况了,史学家一般会特别注明。

第三、常遇春的妻子蓝氏,是朱元璋红巾军中的将军蓝玉的姊姊,蓝玉一家不是回族。在现在这个已经多民族大融合的开明世代,回族人也很少和汉族自由通婚,何况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

第四、常遇春的丧葬,没有按照穆斯林仪式操办的记录。他在南京紫金山的陵墓,现在保存还近于完好,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从常遇春的丧葬方式看来,也不像是穆斯林,穆斯林的葬礼与汉族不同,虽然都是土葬。回族不用棺椁,要求速葬,简葬,反对厚葬,停尸不可超过三天,而且要求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而且特别讲究平等,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常遇春的丧葬风格完全不符合回族穆斯林习俗,常遇春1369年在柳河州(太原附近)暴病而故,朱元璋赐葬南京钟山,运尸时间远远超过三天,常遇春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不符合穆斯林简葬的要求。朱元璋和常遇春私交甚好,如果朱元璋知道常遇春是回族穆斯林,一定会尊重回族丧葬习俗,不必千里迢迢运尸回南京安葬。

综上所述,常遇春本人是汉族,但他的后人有入了回教和被回民完全穆斯林化的的。反过来说,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常姓,也未必全都是常遇春后裔。当然,争论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就当前来说,回族也好,汉族也好,凡我族众,大家都是常姓人,大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只有全族、全民团结一心,共建家国,共创未来,这才是重要的,这才是值得倡导、值得宣扬、富有价值意义的。

五:常遇春是哪里人

常遇春是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六:常遇春的师傅是谁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回回将军叫常遇春,他有一手绝艺:八极拳。

有人说他的拳术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礌人说是他修行而得。其实常遇春的八极拳是凭智谋学到的。

他十六岁那年,听人说小杨庄有一位好汉叫胡大海,练得一套八极拳,是独家本领。那时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好汉万万千,难抵回回八极拳。”

为了学会八极拳,常遇春便背上油香篓子来到小杨庄,直奔寺东头胡大海家。胡大海正在门外散步,见到常遇春就招手说:“喂!卖油香的,油香咋样?来两个。”常遇春打量着眼前这位壮汉,心想:此人可能是胡大海。他忙把背篓放下,拿着一个油香在胡大海面前晃了晃说:“吃着不软和,分文不取,大人若是不嫌弃,就都给你放下吧。”说着便跟胡大海进了院内。

胡大海问道:“小后生,哪里人氏,咋从前不曾见过你?”常遇春忙抱拳作揖道:“小生沧州人,在这里做小买卖多年了。”

胡大海说:“放下几个吧,多了拿不出现钱。”常遇春笑了笑,把油香篓子放在石桌上说:“都给你放下吧,眼下没钱没关系,多会儿有,多会儿给。”说着,便坐在旁边的石凳上。

胡大海把常遇春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说:“够意思,不嫌弃就常来。”

胡大海一松口,常遇春马上说:“听说你拳打得好,能不能让俺见识见识?”

“那咋不行!”胡大海端了个架式,打了一趟八极拳。但见他举臂如展翅,侧身如猫闪……常遇春仔细观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暗暗记下了八极拳路数。

胡大海练罢,常遇春起身告辞。走到了一个小树林,他就照着刚才记下的路数练将起来。

打那儿以后。常遇春十天送一篓油香,每次来都让胡大海练一套拳,一送就是一百零八篓,却分文不取。

这一天,“尔德节”快到了,常遇春又来到胡大海家,却没背着油香篓子,胡大海招呼常遇春坐下后便说:“尔德节快到了,明天再给送一篓油香吧?”常遇春嘿嘿一笑说:“大人.账该还了吧!”胡大海猛然一怔,稍思一会说道:“吃了你的油香,钱差不了你的,不过眼下没现钱。”

常遇春说:“那不行!”

胡大海赔着笑脸:“钱是硬头货,一时上哪儿拿一去!”顿了顿又说:“这样吧,十天还你一次,分期还清。”

常遇春脸一沉说:“一次还清,差一个子儿不行。”

胡大海一听,心想:给你时,你不要,现在没钱,你却硬逼着我还债。他一急,横眉倒竖:“今天就不还你,看你咋样!”

常遇春一脚把石桌踢翻,说道:“不还,我这拳不让你。”

一句话惹怒了胡大梅,但见他伸拳扑向常遇春。常遇春哪敢怠慢,举架相还。两个人你来我往,约有四十回合,胡大海十分本事用去了九分,还未分出个高低。他暗想:不用绝技,难以取胜。小伙子,别怪我手下无情了!只见他大喝一声,左掌向常遇春推去,说时迟那时快,常遇春见事不好,闪身就躲,谁知掌是虚的,右拳似闪电向他胸口打来,常遇春躲闪不及,“哎哟”一声,滚在地上。胡大海这是轻推。重推常遇春早没命了。胡大海厉声喝道:“饶了你吧!”常遇春急忙爬起来,连磕三个响头,说:“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这三年师傅把拳术教给我,惟有这最后一招,今天算是领教到了。”

胡大海这才恍然大悟,翘起大拇指说:“以诚学艺,功到自然成。不过,你拿命学艺,我还是第一次领教。最后一招,你已学到手,那我们就拜为兄弟吧!”

从此以后,他们一同习武,拳术越来越高强,曾为朱元璋打天下出了大力。后来他们隐居乡村,教村民学八极拳,强身健体。老一辈人讲,现今回民的八极拳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余下全文>>

七: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介绍

明初三太保:常茂,常遇春之子,外号雌雄眼,兵器:禹王娃娃槊;胡得济,胡大海之子,外号:小白脸,兵器:八卦亮银铲;朱沐英,朱元璋之义子,外号:雷处崽,兵器:八棱紫金链子锤,又号金锤殿下。

八:常遇春墓的介绍

常遇春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常遇春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是1871年(清同治十年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

九:明英烈的简介

《明英烈》是一部长篇历史传统小说(徐雯珍根据段少舫演出本整理为《朱元璋演义》),属于一部袍带讲史书。单田芳的《明英烈》是家传的,也是单田芳的成名之作。与其他评书家所讲的不同的是单本掐去了两头,只讲中间的精华部分,更显得书的紧凑。 整理为文本以后,主要分《武科场》、《取襄阳》、《战滁州》、《定南京》四集,续部为《大明英烈》。《英烈传》又名《云台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共八十回,作者不可考,一说为嘉靖时期的武定侯郭勋(郭英的后裔)。现存刊本很多。清同治壬申年如皋义林堂新刻本上注明是徐文长【徐渭】编,存此一说备考。全书分为十卷。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评书《明英烈》、《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评书、鼓书、评话等关于明英烈的作品,已经属于“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艺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更加生动、精彩。《英烈传》第一卷,乃第一至第六回。开卷有玉玲珑主人和东山主人所作的序。大略述及徐文长怀才不遇,忧愤而借写此来表示其生不逢时,天不凑巧。立意浅薄牵强。后接各卷回目,并有朱元璋、徐达、刘伯温【刘基】等一班文臣武将的绣像,酷似民间门神、财神造型,不足取。第一卷大致说元顺帝宠幸奸臣撒敦,选魔教僧众公然淫乱宫中,虽梦中示警、震地为戒也不为所动,遂天命改常、朱元璋出世。元顺帝要游白鹿山,命百姓修运河,结果逼得刘福通、韩林儿造反。忠臣脱脱(《宋史》、《辽史》、《金史》的编著者)率兵镇压即将取胜,却被顺帝听信谗言,赐毒酒而死,遂使天下大乱。凤阳府锺离县皇觉寺老和尚垒云,被玉帝唤上天廷,嘱他明年真龙出世以扫清世界,然后玉帝又派身边近侍金童、玉女下界,一个做天子、一个做皇后。因二人原掌日月龙凤扇,遂国号为明。金童投胎于朱世珍家,幸得垒云照顾长大,以放牛为业,后遇疫疠,被迫入皇觉寺为僧。为僧众不容,只好到滁州投舅舅郭光卿,巧遇玉女,她投胎为郭家养女,对其有怀饼之恩。朱元璋贩梅子去襄阳,结交天下英雄。如汤和、邓愈、郭英、吴祯等。第二卷从第七回到第十六回,说朱元璋回家途中,武当山打擂,一帮下凡扶佐他的星宿出世。恰逢郭光卿也起兵为滁阳王,遂同去辅佐。又去访得良将徐达,屡败元兵,取了滁州、和州一片地盘,又纳常遇春。不久滁阳王病死,朱元璋立其子为和阳王,自任兵马大元帅。和阳王欲杀朱元璋,乃办兴隆会,邀朱元璋赴会,吴祯单剑随侍。徐达用计布兵,剑斩孙德崖。然后挥兵大进,攻占金陵,封为吴国公。第三卷则从十七回到二十六回。说刘伯温白猿献书,来投真龙天子,巧遇朱元璋拜访宋濂,遂一同归吴,朱元璋麾下星宿齐聚,人才济济,乃四处扩张,先灭张士诚。张士诚兵败降元。第四卷从二十七回到三十四回。说胡大海兵取鹜州。陈友谅杀徐寿辉而自称汉王,挥兵东进、攻占太平,阵斩花云。明太祖一战陈友谅。康茂才江东桥设伏,大败陈军。胡大海遇刺亡身,其子胡德济继承将位,朱元璋再打张士诚。第五卷从三十五回到四十二回。说朱元璋陷入东西夹击之势,陈友谅二次东进,朱文正困守南昌。朱元璋回师御陈,鄱阳湖韩成救主,朱军大败而逃。然后朱元璋又派丁普郎诈降陈友谅,二军三战鄱阳湖,郭英箭射陈友谅。汉军大败,朱元璋兵进南昌。朱亮祖上了降将之当,魂归太阙。遇铁冠道人而救还。第六卷从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朱元......余下全文>>

十:明朝常遇春老婆有几个

正史没有关于常遇春妻子蓝氏生平介绍,只是有些史料简单说到,常遇春曾娶定远人蓝氏为妻,她是大将蓝玉之姐,嫁给常遇春后生有三男三女,基本都有善终。但野史却说常遇春夫人蓝氏因其凶悍无比而被朱元璋下令烹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