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与《战国策-赵策》相同的篇目是哪些??? 10分
序
第一篇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欲为稻
周文君免工师籍
温人之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第二篇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秦欲攻周
第三篇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张仪说秦王曰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陈轸去楚之秦
第四篇 秦策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曰
甘茂亡秦且之齐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第五篇 秦策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范睢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东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应侯失韩之汝南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第六篇 秦策四
秦昭王谓左右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或为六国说秦王
第七篇 秦策五
谓秦王
秦王与中期争论
濮阳人吕不韦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出走
四国为一
第八篇 齐策一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亡齐而楚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第九篇 齐策二
张仪事秦惠王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第十篇 齐策三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齐王夫人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舍人
孟尝君出行五国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第十一篇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
齐宣王见颜
先生王斗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人见田骈
第十二篇 齐策五
苏秦说齐闵王
第十三篇 齐策六
齐负郭之民有狐?者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第十四篇 楚策一
五国约以伐齐
楚宣王问群臣曰
江乙说于安陵君
韩公叔有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第十五篇 楚策二
魏相翟强死
楚怀王拘张仪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第十六篇 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
苏秦之楚
张仪之楚贫
张仪逐惠施于魏
第十七篇 楚策四
魏王遗楚王美人
庄辛谓楚襄王曰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曰
天下合纵使魏加
楚考烈王无子
第十八篇 赵策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晋毕阳之孙豫让
腹击为室而钜
苏秦说李兑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第十九篇 赵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闲居
第二十篇 赵策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围赵之邯郸
郑同北见赵王
第二十一篇 赵策四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五国伐秦无功
客见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第二十二篇 魏策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张仪以秦相魏
公孙衍为魏将
第二十三篇 魏策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魏惠王死
田需贵于魏王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第二十四篇 魏策三
秦败魏于华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
第二十五篇 魏策四
献书秦王
魏王问张旄
秦......余下全文>>
二:张仪为什么能在魏国当国相?
是的...
士人合则来,不合则去,没有所谓的忠君报死一说
有豫让那种为义赴死,也有乐毅逃燕,但是没有那种必须从一而终的风气
他们不是说哪国人就得为本国效力,谋求的是个人的发展
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
但是商鞅李斯成名于秦,乐毅成名于燕,这都不是本国
【驻某某大使】= =..想法真奇特..完全不一样..跟本就是两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俩字——跳槽
你说的是张仪身兼两国相位一事吧...当时张仪是立足于秦的,魏的相位那基本就相当于一个虚衔,不是说当了魏国国相就一定要管理魏国军政大权。更多的是一个连横时期的交好表示,就如同苏秦身配六国相印,不是说苏秦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宰相执掌大权,而更多是代表六国合纵的象征,所以六国都任命一人为相
三:张仪的生世。【春秋战国时代】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