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
8、B9、B10、D11、(1)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2)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8.B(意:怀疑) 9.B(A项第一个以是“认为”之意,第二个是“因为”之意;B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无意义; C项第一个乃是“于是”之意,第二个是“是”之意;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10.D(张仪表明他不会在在苏秦在位时攻打赵国,而并非一辈子不攻打。)11.(1)“宁”表反问,“富贵”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畅3分(2)“遂”,“阴”各1分,句意通畅3分参考译文: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的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摆脱他的掌握吗?”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余下全文>>
二:秦相张仪生平简介 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
秦国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张仪是怎么死的?
张仪在历史记载中是病死的,张仪和苏秦是同门兄弟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张仪和公孙衍是对手。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秦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病逝。
张仪是什么时候死的?
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三:张仪出生于几年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1]
本 名
张仪
所处时代
战国
出生地
魏国安邑
去世时间
前309年
主要成就
两为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官 职
宰相
师 承
鬼谷子
同 门
苏秦
四:历史上的张仪在楚国哪里挨打
张仪在真正的出人头地以前,是在楚国相国(楚国叫做令尹)昭阳家里做门客。一次,昭阳丢了一个东西,别人诬告是张仪偷得,张仪被打,当众一顿鞭刑。
这一顿皮肉之苦终究还是让张仪清醒地认识到楚国任用这等傲慢无礼的人为相,可见楚王并非贤明之君,不值得自己侍奉左右,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另投明主,只要自己善于雄辩的舌头还在,就一定有在乱世中翻身的机会。
五:张仪简介200字
张仪(?~前310),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六: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 秦国宰相张仪的结局
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
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卒于魏,具体无载。
七:张仪列传300概括
生平简介 张仪(?~前310),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齧桑相会,随即晚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战国策》记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之卒在苏秦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孟子·滕文公》引用景春之语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有些人看来,张仪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荀子·臣道》则认为他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司马迁一方面称张仪有“言纵衡强奉”之功,一方面也说他是通于权变的“倾危之士”。
八:张仪是个怎样的人?
张仪(?前364—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卒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这就是说,张仪曾下令筑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城。尽管张仪本人第二年便离开了江州,但经向楚考证,张仪筑江州城之事应属信史(见民国《巴县志》)。由于“明清之际,图经荡灭,民鲜土著,故老无征”,因而现在已无从确知张仪所筑之江州城的具体位置。不过,从西汉扬雄《蜀都赋》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来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庆主城区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什字之间。
推荐评语:今重庆地区因张仪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义的“城”。
九:秦朝张仪简介
张仪(?-前309年)(一说前310年逝世),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1],魏国贵族后裔,本姓魏后改姓张[2]。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这就是说,张仪曾下令筑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城。尽管张仪本人第二年便离开了江州,但经向楚考证,张仪筑江州城之事应属信史(见民国《巴县志》)。由于“明清之际,图经荡灭,民鲜土著,故老无征”,因而当今已无从确知张仪所筑之江州城的具体位置。不过,从西汉扬雄《蜀都赋》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来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庆主城区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什字之间。今重庆地区因张仪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义的“城”。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加快了领土扩张的步伐;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
喻恩泰饰演的张仪
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含屈入秦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3]。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
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没有回到魏国,而是进入秦国。秦惠文王即位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别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礼呀,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吧?”“怎样报答呢?”魏王问道。“秦国只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余下全文>>
十:高考必考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只列出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尤需注意的的词意)
1爱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古之遗爱也(恩惠)
2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哪里)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3被
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5本
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农商等)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边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疆)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鄙俗)
7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穷兵黩武(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兵不厌诈(兵法)
8病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9察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并推举)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10朝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朝服衣冠(早晨)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11曾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则天地曾不能以于一瞬(竟然,连……)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乘chéng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
乘鄂渚而反顾兮 乘彼垝垣(登上)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13诚
愿陛下矜悯愚诚(真诚,诚心)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实在,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14除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台阶)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授与,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同上)
15辞
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16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随从)
欲不可从(放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7殆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8当
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判罪)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19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师道之不存也久矣(风尚,风气)
20得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吾得兄事之(应该)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该不会是?)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21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22非
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