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字有关的民俗

一:与汉字有关的民俗

(一)倒贴福

“倒”音“到”,谐意到来的意思。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二)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花鸟字

花鸟字是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 在国内,只有在春节庙会中,和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到。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余下全文>>

二:与汉字有关的民俗

汉字民俗

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著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合体字:中国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为一个字,以祈求吉祥,常见的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

谐音字:华人喜欢利用汉字的同音特点用谐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谐音为幸福的“福”,走兽的“兽”谐音为长寿的“寿”。

九九川寒图: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俗在每年数九的季节写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这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为一个笔画填充颜色,到数九结束完成全图。

三:有关汉字的风俗习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两种文字在两千年前就消失了),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习俗。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习俗。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于是人们不能说“政”音,“正(zhèng)月"要说“正(zhēng)月"。因刘邦的名字中有“邦”字,所以汉朝以前管"国家"叫“邦家”,因此改为“国家”,一直流传到今。

2. 缺笔少划的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看到他的大臣给他的奏折中有“作则垂宪”这句话,认为,这是利用谐音说他“做贼(作则)”,于是杀了大臣的头。清朝皇帝雍正,因为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维民所止”,认为“维止”是砍掉了“雍正”的头,于是把他杀了。这种犯讳现象,不仅限于皇帝,下面官吏也同样存在。有一地方官叫田登,他不准别人说“登”,连“灯”也不许说。所以元宵节放灯,他的告示写:“本州依例放火三天”,从此留下“只管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0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其中都有吉字,为了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珐”;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余下全文>>

四:与汉字有关的风俗习惯

汉字里的“年”俗

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春节的风俗因地点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但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还是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使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古汉字中也记录并反映了一些风俗习惯。

过年时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奇妙之处,与汉字有密切关系。春联中常见的横批有“三阳开泰”,在很多时候,它都被写成“三羊开泰”。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写法呢?“三阳”出自《易经》。古人以白日为阳,以夜晚为阴,农历一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于是人们就认为从此阴气渐去阳气始生,所以说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由此可知“三阳开泰”是正确的写法。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将其写成“三羊”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书写上的方便和“羊”这种动物常见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种文字书写仁的错误其实也给我们传递着一些文化信息。《说文解字》中有专门的“羊”部、“美”、“善”等均列在此部之下。《说文解字·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膳食也。”在上古,羊应该是当时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本义表示味道美的“美”字就是由“羊”和“大”来会意的。人们对事物美的感觉是相通的,洪成玉先生曾经说过:“‘羊'字本身由于它作为美食的代表,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己经从食美引申出祥善、吉祥义。”并且进一步引用金祖同《殷墟卜辞讲话》:“古人以羊为美味善、美等皆从之,故羊即有祥意。”

五: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主要有哪些

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