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的诗

一:端午节粽子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二:端午节粽的诗句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三:有没有写端午节吃粽子的古诗?诗里要有粽子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四:请问关于粽子的诗词有哪些?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呢:::::::::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

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余下全文>>

五: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六:关于粽子的诗词,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www.china.org.cn/ch-jieri/duanwu/1.htm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余下全文>>

七:描写粽子的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duanwu/1.htm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