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一:遥感的发展历程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无记录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1608年汉斯·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为观测远距离目标开辟了先河,但望远镜观测不能把观测到的事物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有记录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1839年达盖尔(Daguarre)发表了他和尼普斯(Niepce)拍摄的照片,第一次成功将拍摄事物记录在胶片上1849年法国人艾米·劳塞达特(Aime Laussedat)制定了摄影测量计划,成为有目的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发展阶段的标志。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1903年飞机的发明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1999年美国发射 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 “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

二:中国遥感事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某些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三:中国遥感事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 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余下全文>>

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工“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余下全文>>

五:谈谈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和规划

1、首先,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载人航天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它集中了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最新成果,载人航天的发展水平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和高技术产业的水平,特别是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通信、遥感、测试、新材料、新工艺、激光、微电子、光电子等技术以及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及空间科学的水平,而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科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载人航天技术的需求和牵引。载人航天工程还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培养和锻炼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大大加快航天科技队伍的建设,为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2、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这些试验将为地面生产提供技术和手段。例如:全世界的人大多吃土豆,而我国是世界土豆种植大国,可中国土豆的质量差,“肯德基”制作土豆泥时只用美国土豆,不用中国土豆,在我国的连锁店每年消费的土豆泥、薯条,金额达数亿元。据了解,我国科研人员早就繁育出了这种专用品种的土豆。但种薯繁育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产量低、成本高,农民买不起。正当我们科技人员束手无策的时候,美国人用载人航天中的空间环境控制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早进行载人航天,如果我们的科研人员早掌握这种航天环境控制技术,或许我们这个土豆生产大国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未来利用太空奇特的环境,建立材料加工厂、制药厂和太空育种基地等,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应用效果,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3、最后,载人航天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上,或许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员、测控通信网、发射场、着陆场及有效载荷等七大系统。实现载人航天,将飞船连同人员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并安全地返回,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是不可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因此,载人航天可以充分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六: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航天科技事业30年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航天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战略高技术的整体水平。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112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107次,发射了111颗卫星和7艘飞船。我国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08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导弹武器装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升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我国研制的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和生产一代”的要求,制定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研制了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的现代化导弹武器系统,有力地增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等诸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 30年,也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成绩显著的30年。回顾航天科技事业走过的道路,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以......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