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的平仄

一:山居秋暝的平仄格式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关于山居秋暝的平仄

初级的诗词格律教程中通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在七言诗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通常是比较随意的,特别是第一字。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第五字通常是不能随意的,第三字也要参考第一字来定平仄,但在本诗中,这几处以平代仄都是没有问题的。

要识记入声字,单靠方言是不可以的,所处方言具有入声是学习入声的优势,要牢记所有的入声字,以便对平仄进行辨别。你说的对,歇是入声字,在本诗中,月石竹等字也是入声。

还有不明白的吗?有的话可以补充问题,我再来回答。

三:山居秋瞑的韵脚和平仄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试分析《山居秋暝》颔连联和颈联的平仄与对仗

全诗分为首颌颈尾四句:颌联: 仄仄平平仄(明月松间照) 平平仄仄平(清泉石上流),颈联:平平平仄仄(竹喧归浣女)仄仄仄平平(莲动下渔舟)。对仗上是两句是非常好的对偶句。今音与古音有所变化,平仄稍有区别。

五:写诗讲平仄,平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要求?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麻马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余下全文>>

六:以韵律,平仄,倒置的角度分析王维的山居秋瞑

平仄的分类标准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目前还没一个完全可以立即判别平仄的标准)押韵的标准同属一韵部即可。今韵和古韵有何区别,是否读音、轻重不同?主要区别就是入声了,读音、轻重不同。如果不是北方人的话就好判断,直接用方言读就行了。比如:“一”字为入声,用方言发音“一”和“衣”,就能判断其中的轻重等区别以下两首词,哪首填得正确?

厄,你认为哪里错了?(我只用中华新韵,或者偶尔看看平水韵。刚刚才看了下词林正韵)

七:诗句中哪些字是平仄不限的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余下全文>>

八:写律诗是不是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原则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仄仄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