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汉语常见虚词有哪些?
古汉语常用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副词:
1)时间副词:a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乡既、业、尝
b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c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d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
2)范围副词:
a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b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3)程度副词。可分三类:
a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
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
c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
4)情态副词。“俱、并、闲、微、窃、故、固、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5)语气副词。分五小类:
a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
b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
c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
d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
e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
6)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微、否”
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
8)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
二、介词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三、连词:与、而、且、以、则、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之。
四、语气词:
1、按照位置分: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攻”。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的虚词。
二:古汉语常用虚词有哪些
古汉语常用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副词:1)时间副词:a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乡既、业、尝b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c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d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2)范围副词:a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b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3)程度副词。可分三类:a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c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4)情态副词。“俱、并、闲、微、窃、故、固、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数、亟、累、屡、仍、辄、每、复”5)语气副词。分五小类:a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b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c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d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e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6)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微、否”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8)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二、介词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三、连词:与、而、且、以、则、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之。四、语气词:1、按照位置分: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的虚词。
三:虚词的古代虚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 (一) 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一、 人称代词 (1)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有“吾”、“我”、“予(余)”等。译成“我”、“我的”。例如: a.开我(我的)东阁门,坐我(我)西阁床...... (《木兰诗》)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我)每念,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游褒禅山记》) c.余(我)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d.予(我)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余”字还可以交互使用。例如: e.沛公曰:“君为我呼人,吾(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余”字还可作指示代词,如“攻其一点,不及其伓余”;还可作数词,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等,注意分辨。 第一人称代词“予”字应读第二声,如读第三声,则作动词,如“生杀予夺”;予是给的意思,注意分辨。 (2)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汝)”、“尔”、“而”、“若”、“乃”、“子”等。可译为“你”或“你的”。例如: a.而(你的)翁归,自与汝(你)复算耳。(《促织》) b.三岁贯女(你),莫我肯顾。(《硕鼠》) c.与尔(你)三矢,尔(你)其无忘乃(你的)父之恕!(《伶官传》) d.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系沛公于座,杀之。(《鸿门宴》) e.以子(你)之矛,陷予(你的)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 第二人称代词“而”注意与连词“而”相区别,“女”注意与名词“女nÜ”相区别,“乃”注意与副词“乃”相区别。 (3)表示第三人称的代词有“之”、“其”、“厥”、“渠”等。可译为“他”或“他的”。例如: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他)至湖口......(《石钟山记》) b.於是弃其(他的)家走之关中,将尽厥(他的)职焉。(《复庵记》)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他)声义,歛赞财以送其(他)行,哭声震动天地。(《五人墓碑记》) 例c中“之”与“其”互用,“之”是“为”的宾语(“之”多作宾语),“其”是兼语(“其”多作主语、定语或兼语),注意分辨。 虽与府吏要,渠(他)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一般可兼指复数。例如: d.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我们)共之矣。(《赤壁之战》) e.此迫矣!臣请入,与之(他们)同命。(《鸿门宴》) f.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毋吾以也。(《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g.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h.至於今,邵之贤士大夫请於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他们);且立石於其(他们的)墓之门,以旌其(他们的)所为。(《五人墓碑记》) 也有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侪”、“棐”、“属”、“曹”等表示多数的。例如: i.此故吾侪(我们)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j.不者,若属(你们)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k.若翁廉,若辈(你们)皆且为所虏。(《王忠肃公翱事》) l.尔曹(你们)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之绝句》) 在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也可以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应注意分辨。例如: m.鄙浅之人,不知将军宽之(我)......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