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恋爱观”具体说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青年恋爱观认为:

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畅引。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二:马克思对真正的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男人女人在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中所产生的相互爱慕的情感

三:大家怎么看恩格斯反对婚姻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在此过程中,恩格斯对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两性平等与妇女解放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阐释。由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经典之作。细读此书,并厘清哪些是婚姻家庭伦理问题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存在着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及在哪些问题上我们对其观点存在着应当澄清的错误理解,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道德观,从而促进和谐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唯物史观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

恩格斯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1](P2)这清楚地表明,唯物史观是贯穿《起源》全书的一条理论红线,也是我们正确把握恩格斯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看待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认为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有着各自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并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论离婚法草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就对两性关系的本质、爱情的道德基础、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及其道德评判、资产阶级婚姻家庭关系的实质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进行了阐述,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础。马克思晚年认真研究了摩尔根关于家庭形态与亲属制度关系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撰写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撰写一部关于人类史早期阶段的专著。事实上,恩格斯将写作《起源》一书看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马克思的遗愿。在写作过程中,他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和批注,并补充了大量的材料,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中的道德问题。

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婚姻形式,即群婚制、对偶婚制、专偶制。他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家庭从最早的群婚制发展到专偶制的过程,揭示了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方式,并对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恩格斯反对完全以现代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去理解野蛮时代所谓“杂乱的性交关系”,认为“现在或较早时期通行的禁规在那时是没有效力的”,“所谓杂乱,是说后来由习俗所规定的那些限制那时还不存在。但是由此决不能说,在日常实践中也必然是一片混乱。”[1](P31)对于专偶制婚姻家庭,恩格斯一方面肯定它的产生是人类婚姻家庭史上的一大道德进步,因为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过去的世界所不知道的现代的个人性爱”[1](P67)。与此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尽管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它和奴隶制和私有制一起,却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余下全文>>

四:马克思主义原著包不包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原著包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爱情、婚姻、家庭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恩格斯1884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爱情、婚姻、家庭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婚姻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问题的经典著作。恩格斯一生拥有爱情,与玛丽姐妹的共同生活让他坚信:“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认真学习恩格斯的爱情婚姻观,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Im Anschluß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著作后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附录。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待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性恋”和“异性恋”这对矛盾也毫无例外的符合伟大的辩证法。

矛盾论认为,只要在一定条件下,组成万事万物的矛盾的双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黑夜”和“白天”这对矛盾会在时间推移这个条件下互相转换;“强”和“弱”这对矛盾会在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条件下互相转换;不光这种转化是必然的,而且任何“单极”一定存在一个对立面,例如磁铁有南极就一定有北极;有“大”就一定有“小”;有“物质”就一定有“反物质”。马克思矛盾论这种“二元”的世界观到现在已被认可,并且成功地通过了实践的检验,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处处以此思想为指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如果用矛盾论细致地分析“同性恋”存在的合理,只不过是一次对真理的演绎而已。

一方面,既然存在异性恋,也就是大多数人所符合的情性形式。那么,按照矛盾论,就一定存在其对立的形式---“同性恋”,因为矛盾一方的存在总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另一方面,“异性恋”会在一定条件下超相反的方向,即朝“同性恋”的方向发展。只不过这个可以让正常人变成同性恋的条件较为复杂而已,但毫无疑问的是,只要这些条件具备,“异性恋”向“同性恋”的转化就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个转化的条件可以是人的生长环境,可以是后天个别事件的刺激,也可以是性相关基因的突变。。。。。。

同性恋虽然恶心和丑陋,而且在道德上也绝对不能让人接受,但不得不承认,任何客观存在的合理性绝对不会因人们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不得不承认,同性恋的存在确实合理,确实符合辩证法,确实符合马克思主义。

六:马克思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就道德吗?

道德这件事不好评价。

自己幸福就好,但幸福的标准每个人也不相同。

见仁见智吧。

七:【高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有一篇文章叫《男女对爱情的不同回味》。下面是该文章的全文:

爱情哲学

A·爱情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所获得的有关爱情的最精辟的见解,都无疑是具体的见解,即是这种见解是抽象的,我们仍然不能在一种相对的前题下,把它看成就是哲学的抽象产物。因为对爱情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转化的前进的过程。它先由直观进入具体的认识,又由具体的认识过渡到抽象的认识,再由抽象的过程步向升华具体的过程。抽象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无限的范畴,而且还是具体升华的范畴。一但我们把爱情这门永恒的科学,放在了哲学的位置上来思考,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爱还必须的真谛。

从狭意上讲,爱情是异情相互倾慕的意志。但从广意上讲,爱情却是人类生存创造或进化的意志;也是人性的一种升华。这种意志和升华在哲学的意义上它是宇宙精神在人性中的反映。

从具体的角度观察,爱情无疑是人性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我们若要更深刻地认识这种伟大的行为,就必须从爱情的狭意上进入,又从它的广意上升华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认识到爱情的本质。

大凡成年的男女,一般都有爱情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并不能解释说明爱情的本质,而只说明爱情和行为的本身。能证明爱情本质的却是另一种行为,即哲学抽象意志行为。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得出抽象的本质。

今天,我们来认识爱情并不是把它抓立起来,而是让它和宇宙、自然、物质、运动、人类欲望、光、色等诸多的因素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因而使我们认识到它的精神问题和转化问题。

为了表述方便,在我们的讨论还不曾有任何承示,展现和再现的内容之前,我只能抽象地公布研究和结果。

爱情的本质从人性学的角度探究,它是人性的一种升华,但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命题,它却是物质本性在人性中的转化,这种转化同时反映了宇宙精神在人性中的体现。

wbth2009-03-10 20:26

B·爱情是物质本性的人性转化

●要认识爱情是物质本性的人性转化,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物质,什么又是物质的本性和物质的本相。

物质是宇宙的一种抽象概念,因为它是具体的东西,又是超具体的东西。所谓的具体性,就是任何的一种物质形态都是有限的。所谓的超具体性,就是任何一种物质的形态都是由 另一种物质形态转化来的。在空间的分布上,物质是无限的,但这个无限的概念却需要物质的具体性来证实。这就构成了宇宙的无限范畴,即宇宙只所以无外,是因为它有外,宇宙只所以无内,是因为它有内。从具体性业看,我们就必须把物质看成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最小单位。这个单位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原子。原子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宇宙社会性。但在原子的内部仍然还存在着一个更小的宇宙社会性,即夸克的红、绿、蓝三味和反红、反绿、反蓝三味。物质作为一个宇宙的任何最小的单位,无论它是一个原子,还是一个夸克,或是一个夸克的渺子(构成夸克的物质粒子)和渺子下分的更微观的物质形态,它首先是在一种社会性的基础上存在的。社会性是宇宙存在的本性,离开这个本性,一切都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说物质是一个具有宇宙社会性的具体质量形态。

物质除了在结构上具备了社会性(如电子、质子、中子的多重独立对立统一)它在运动上也构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秩序系统。由于物质的质量,物质便有了能量,动量和能动量的守恒,这就又构成了物质的三大本性,即能性、动性、继性(代体符号原式OYS)。能性O所表示的是物质的具体性和能量;动性Y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运动性和动量;继性S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能动量的不断转化和守恒。

如果说物质的三大本性构成了物质的社会性的规律,即多重独立对立统一的关系(OYS),那么物质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规律,物质的二相特性,这种规律所表现出的是物质......余下全文>>

八:张爱玲的婚恋观 10分

张爱玲很现实吗?经济上也许,但情感上其实我觉得她是一个浪漫的人,特立独行。人人骂汉奸的上海,她选了投日的有妇之夫胡兰成;畏赤如虎的美国,她选了马克思主义者赖雅,可见她选男人的标准就是“有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