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新闻是历史的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跳出历史看历史,新闻永远不是历史的来源,他只是历史的的一个敷衍,因为它永远只会说当时人们想听或者需要给人们听的东西。所以你要是个学生,老师给你的作业你可以从新闻制造历史或新闻反映角度写。但是你要是个学者或是研究人员,不要在研究这个课题了,片面之词岂能是历史之实
二:新闻的来源和新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0分
新闻来源就是一篇新闻素材以及新闻事实报道资料的来源途径,它可以是记者现场采访所来,也可以是新闻报料人上报的材料所来,不过总之新闻来源要坚持三个原则,那就是客观性,真实性和原则性。
新闻的发展历史: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唐中叶——进奏院状 宋代——定本制度 明清时代——《京报》
宋代后商业广告:实物广告、叫卖广告、标志广告(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对联广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郭士立。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创刊,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记录报》在广州创刊,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为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1857年11月3日,由孖刺报馆创办的中文《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 《申报》的成功不能不令人看好报业这块市场,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十分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
《申报》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还不断拓宽础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还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申报馆于1876年3月30日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三:关于历史的新闻
历史上那些走失的节日:上巳节宋代突然销声匿迹
发布时间: 2016-02-12 10:15:00 | 来源: 北京晨报 | 作者: 唐山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宋代王懋在《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谓前三后四。”这,和今天截然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需注意三点:
首先,古代历法变动极大,前后共出现过102个历,“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其实并不相同。
其次,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迥异,后者多元丰富,但维持时间一般不长。
第三,传统节日虽然大多会被安上一个传说作为“起源”,比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端午节”的屈原等,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出来的。如果信以为真,就会发现中国“端午节”出现的时间居然比外国晚,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唐代节日为后代奠基
月日相同:元日(一月一) 青龙节(二月二) 上巳节(三月三) 端午节(五月五) 晒霉节(六月六) 七夕(七月七) 重阳(九月九)
月中: 上元节(一月十五)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下元节(十月十五)
月首月尾:元日(一月一) 送穷节(一月晦日) 祭祖(十月一日) 除夕(十二月晦日)
外来节日: 浴佛节(四月八日) 腊八节(十二月八日)
可见,这些节日多与祭祀、信仰有关,许多曾入国家“祀典”,后为方便记忆,在日期上有所调整。上半年节日多于下半年,一是合于农时,二是腊月休息时间较多,无需再人为安排。
唐代是中国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华夏族”到“汉族”转变的奠基阶段正是在唐朝完成的,这给新民俗创生提供了空间,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谈传统节日流变,一般以唐朝为参照。
三大节合并成为清明节
对比唐朝,有几个重要节日消失了。
首先是青龙节,又称花朝节、中和节,唐德宗时确立为“三令节”之一(与正月初九、三月上巳并称),节俗为食“太阳糕”(近似年糕),各家焚帛。宋代改为二月十二或十五,有扑蝶会和赏花等活动。可见,此节本意为迎春,宋代延迟有客观原因,唐末气温明显下降,致花期推迟,宋灭亡后气温进一步趋冷,故南方仍有花朝节,而北方将其附会为土地爷生日,因土地爷生日说法很多,此节渐被边缘化,民间尚余“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次是寒食节与上巳节,寒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最多时一个月不能动灶火,皇家派人专门监督。寒食期间只能食“寒具”,即馓子、环饼(近于焦圈)、粔粧(近于糖耳朵)之类。寒食对身体伤害太大,后压缩成1天至3天。
上巳历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边清洗,《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晋代著名的兰亭之会即发生在上巳节。
但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内涵冲突。上巳重狂欢,寒食重祭祖,清明重健康,唐高宗时便曾下诏批评:“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随着大唐盛极而衰,礼教压迫渐重,三节合一后,上巳因素渐被涤荡,寒食因素一家独大,清明遂成了扫墓节。
“冬至大如年”不适合现代人
许多传统节日的消失,与生产方式改变相关。
首先是六月六,宋代称天贶节,贶,意同赐,传说是大禹和玄武真君的生日,应为附会,因上古不庆生,恐遭人厌胜,唐玄宗将自己生日定为千秋节,开风气之先,但直到清代,皇帝生日的“万寿节”都是假日子,真实情况绝不泄露。天贶节受欢迎,因六月六是传统夏闲,可准备秋冬衣物,随着农耕技术改变,夏闲时间改变,此节渐失存在基础。
......余下全文>>
四:有关历史的新闻事件?
去年正值钓鱼岛事发之际,美国某个研究所研究了一份报告,说高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在唐代是中国的附属国,就为这事棒子就对美国抗议,最后这份报告并没有公告。
这里面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美狗的险恶用心,担心在对待鬼子方面棒子和中国走的太近,离间一下。第二个就是棒子,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唐时代中国周边有很多个附属国,那个时候估计周边小国都以上供唐朝为荣吧,棒子就是不承认,好像别人不知道它无知一样。第三,虽然我们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但中国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没有强大到震慑周边肖小的程度,再加上以美狗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强大的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围堵措施,借用一句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五:新闻真实性与历史,文学真实性的区别
文学写作的生命在于形象性和典型性,而新闻写作的生命在于真实性。
新闻不能杜撰、新闻不能虚构、新闻不能编排、新闻不能拔高,新闻稿件的意义是新闻事件本身蕴有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点明了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是具体的真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内容真实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这种真实表现在:
第一,新闻作品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第三,新闻作品是现实的报道,也是历史的记载。第四,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
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艺术的真实性,是抽象的真实,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
六: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春文章的纸有什么
新闻和历史的联系就在于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是过去式
区别在于 新闻是刚发生不久的事 新闻 字意就是 新鲜的见闻或传闻
历史是过去很久的事
七:有没有关于新闻史的纪录片
到verycd去下载《PBS新闻大战》看看吧。
一共四集,主要通过美国媒体与骸府的关系,它会让你知道媒体与政府、媒介与社会、媒介与公众以及美国新闻媒体运作的具体流程,对了解新闻学绝对有很大帮助。不过有点难找~有关新闻啊记者道德啊之类的美国电影倒是不少~
八:如何正确阐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在历史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要求阐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试题,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这类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失分率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历史事件之间常见的关系,谈谈。一、历史事件之间常见的关系在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发展的,历史事件之间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历史事件之间常见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发展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前事为后事之因,后事为前事之果。教科书的编写往往也体现了这类因果关系,叙述前一历史事件是为叙述下一历史事件留下伏笔。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叙述了两个主要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科书编写者把这两个历史事件编在一
九:记录片与新闻的区别?
记录片
记录片
squeegee
ASA100-1250的超高感度记录用胶片之通俗。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不止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非虚构性,不论是纪录人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是如此。法国《电影辞典》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美国《电影术语汇编》中,纪录片的定义是这样的:“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我国“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关于电视录片的定义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记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非虚构性,他录片所拍摄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其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是纪录,而不是扮演。
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