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组织理论

一: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没有构筑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就急于从经济分析转移到了经验分析上,并且力图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而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则力图使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不完全竞争模型和博奔论工具的基础上,构筑对现实经济解释的理论逻辑基础。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也超越了效率学派利用单纯的价格理论分析市场竞争性均衡问题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寡占竞争是目前市场结构的主要均衡模式,而并不像效率学派认为的在不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的最终均衡是竞争性均衡。他们利用非合作博奔模型分析了在寡占厂商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市场竞争均衡的必要条件。同时,他们利用动态的方法,替代了传统的静态、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进行的序贯决策,那么这种决策行为就已经考虑到了现在的行为对以后市场竞争的持续性影响。[2]

新产业组织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认为市场结构不再是单纯决定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外生变量,而是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市场分析框架内进行解释的内生变量。在寡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主导厂商可以通过其行为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如市场中现在的和潜在的对手数量,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成本、速度,以及市场的需求偏好,等等。也就是说,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给定的,厂商可以通过战略性行为改变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是竞争对手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而主导厂商通过操纵市场环境可以影响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时对市场的预期,为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获取超额利润创造前提条件。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利用博奔论中的非合作博穷理论和不完全信息理论对市场竞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这些模型中,厂商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私人信息的分布函数,它们则是共同知识。在这种假定下,具有信息优势的厂商可以利用战略性行为影响竞争对手事前对未来事件估计的信念,从而可以影响竞争者未来的收入预期。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不灵通的厂商作出决策时只能先从信息灵通厂商的行为中对决策信息作出推断,然后在所推断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策。这样,对于信息灵通的厂商来说,就有采取战略性的行动向信息不灵通的竞争对手传递不真实信息的激励作用,或者会使这类厂商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操纵其他竞争对手对该信息的推断,从而使竞争对手的决策结果对自己有利。在此基础上,新产业组织理论家又引进了与完全信息条件下不同的均衡概念,如不完全信息下的贝叶斯一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一纳什均衡以及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介绍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简介

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同一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是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介绍了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产业组织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描绘了产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最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及我国产业组织的变化,并对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是全书的绪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章,主要讨论市场结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五至第十章,主要阐述企业的各种市场行为。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章,主要考察市场绩效,包括市场绩效的主要内涵、市场绩效的计量方法,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等。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二章,主要考察产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产业组织由国内企业出口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创建演变,再由跨国创建向跨国并购和国际战略联盟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组织的新形式跨国并购和国际战略联盟产生的动机、主要含义和类型、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第六部分包括第十三至第十五章,主要阐述了产业组织政策。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相比较,《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色:第一,研究内容丰富,分析视角新颖。第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理论的政策含义。第三,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产业组织理论》可供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产业组织理论教学和相关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者、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读者参考。《产业组织理论》若有不足和错误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

四: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哪些经济学家建立的

产业组织理论是20 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的一门微观应用经济学。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西方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活动的加强,国际间产业经济活动准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由此引起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系列新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chmalensee,1988;Williamson,1989;夏大慰,1999;植草益,2000)。

哈佛学派的人主要有

1、克拉克

2、梅森

3、贝恩

五: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有什么不同? 5分

产业组织或称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各产业内厂商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

六: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阶段

在经济学中,产业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同一种(严格说来是具有较强替代性)商品的企业集合,此时,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马广奇,2000)。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非广义的一般市场。因此,产业经济学最初只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垄断关系,后来逐步被经济理论界扩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方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架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的规律性;①产业关联理论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有关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范围来看,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即围绕产业组织研究的产业组织学,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不完全竞争下的 SCP范式,企业的目标、规模和组织,与产业组织相关的管制与反垄断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其经济理论界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也囊括在产业经济学中,从而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并且习惯上称其为广义的产业经济学。

从发展轨迹来看,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界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实际上,这种研究的需要早已随社会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强化,理论界顺应这种客观需要也早已开始了其研究进程。这样,产业经济学萌芽的历史自然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 1776)那里。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后人所推崇的两个原理:一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这两个原理都论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这对后来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后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吸取其理论营养,首创性地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生产要素时,丰富了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理论,提出了第四种要素即组织,指出资源配置效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从而扼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由竞争,使经济运行失去活力,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垄断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垄断性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此时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还未形成。

其间,产业结构理论也开始萌芽。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术......余下全文>>

七:能简单介绍一下梯诺尔的产业组织理论吗

“让·梯诺尔属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不完美合约’,用自己精湛的数学工具功底,把市场失败的逻辑精准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解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诺奖宣布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研究市场不完美理论的新凯恩斯学派,或许与目前全球仍处于经济危机的恢复时期有关。”

让·梯诺尔1953年出生于法国,是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人,目前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在1978年获得巴黎第九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让·梯诺尔对经济学产生兴趣,随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8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他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同时还是普纳思经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

很多人用“天才”来形容让·梯诺尔,因为他总能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此,孙立坚也十分认同。

“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仅颁发给让·梯诺尔一个人就足以说明他的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之大,前几年都是多位经济学家共同分享了该奖项。让·梯诺尔是法国人,也显示出经济学界对于非美学派的重视。近期非常有影响力的《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也是法国人。”孙立坚称。

孙立坚解释,让·梯诺尔的理论在研究垄断方面有着卓越贡献,其与传统经济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传统经济学习惯于从一个组织的形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研究对市场的失败和破坏能力,而让·梯诺尔则认为传统经济学所研究的方面并非关键,大企业对价格的垄断能力才是对市场破坏的关键。

“小企业与其他机构在社会上的交易成本非常大,而大企业往往自己就可以制定价格,并要求其他相关机构制定与它相同的价格,进而形成合谋的机制,这才是垄断最可怕的地方。但让·梯诺尔的理论可以在这种‘合谋’进行的过程中就发现问题,以便采取行动。”孙立坚称。

让·梯诺尔在博弈论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他的理论更是超越了经典的纳什均衡版本。约翰·纳什的理论需要在所有结果均产生的情况下进行演绎,而让·梯诺尔的理论则可以在未来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利用数学语言推演出市场上各方所可能采取的最优行动。

孙立坚特别指出,让·梯诺尔的理论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十分重大。他称,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多个国家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复苏阶段,仍存在着市场规制的力量,很多大公司通过垄断处于利润分配的顶层。让·梯诺尔的理论可以为在现实中打破这种垄断提供支持。

“让·梯诺尔的理论对于中国来讲也有着两点重要的意义:第一,他的教科书是最早被中国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这些垄断带来的定价等因素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同时还缩小了很多年轻人创业的空间。”孙立坚道。

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让·梯诺尔对媒体表示他非常惊讶。不过,他很快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并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了他的妻子和母亲。“她(我母亲)已经90岁了,于是,我首先请她坐好后,再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她。”

八: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公司战略管理领域有哪些比较新的

发展战略规划——超越西方范式 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战略规划制作,不论企业性质,均不离西方范式之窠臼,其有效性无以检验,针对性无从谈起,教条主义痼疾却日益突显,变质为”战略八股”,现实指导作用止于学术论文

九: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

科技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可促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科技变动主要指技术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技术结构变化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向专门化、综合化发展的技术现代化过程.科技创新会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为产业部门提供新的有效的生产经营手段,使科技创新的产业部门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市场扩大、利润增加,并触发产业的扩张机制.一方面部分产业扩张使各产业以不同的速度扩张,并导致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新技术体系的出现,将导致新兴产业的诞生,同时伴随落后产业的淘汰,必会引起产业结构改组.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一般总是伴随着主导产业的变迁:即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社会,向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社会,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社会的演进.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更迭、扩张,及通过主导产业的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影响着其他产业部门,促进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

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

第一,科学科技创新改造了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中,一些传统产业并不是被消灭,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之中,有的还会成为某些新兴产业赖以建立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第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表现为创立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新的产业和生产都门的创立过程,往往是循着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种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这是由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事业和主产部门.

第三,改变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科学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往往有着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传统产业部门,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比较缓慢,其发展也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衰落的情形.

第四、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更紧密的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呈乘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X科学技术;而高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更为增强,已呈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深刻地反映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有啥区别啊?

其实,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一样的,在国际上产经就是产组,在东财产经是属于经济学院而产组是属于中心。不过就难易程度而言,产经分数线比产组高,产经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产组连着好几年都是国家线,至于报哪一个,根据自己的实力吧,量力而行。 查看原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