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一:泊船瓜洲教案!!!!!!!!!!急!!!!!!!!!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丹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转载自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余下全文>>

二: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 瓜州 一水 间

钟山 数重山

又“绿”

照我还

思乡心切

三:泊船瓜洲板书设计 以思乡为中心设计一个板书。。后天讲课 需要大家多多提供意见啊。。

以下设计,仅供参考(注:诗句出示分明暗,明为突出关键词,暗者辅助理解诗意;旁边附上批注栏,是指导学生对于诗句的赏析)

四:《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王安石的一首绝句——《泊船瓜洲》。我发现儿子在读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读成第四音“jiàn”,问他为什么不读第一音“jiān”,说是老师要求读第四音。原来在教学大纲中确实是读第四音。但是按照格律应读第一音才对。教学大纲将其确认为第四音,完全是从诗义来判断的。没料到的是网上对这首诗中“间”的读音还颇有争议。以我的判断应该读第一音“jiān”。就我的观点,下面我将从词义和格律两方面来分析“间”在这里的读音问题。 这首七绝,短短二十八个字中涉及了三个地名,分别是京口、瓜洲和钟山。我就从这三个地理位置着手,看看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思维路线。再从这种思维中来判断“间”在这里的读音规律。 首先要明确王安石写这首诗时他在哪里,也就是写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哪里。诗的题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在瓜洲!而且是在长江岸边停靠着的船上。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向诗中表达的另外两个地方,即京口和钟山辐射。看看这三个地理位置吧:三个地理全部在今天的江苏省内,而且全部在长江边上。所不同的是瓜洲和京口几乎就是长江两岸遥相对面,而钟山则离瓜洲和京口较远,需从长江逆流西上,到达南京。从南北来看,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和钟山都在长江南岸。 细细分析: 京口在今天的江苏镇江,长江南岸;瓜洲在今天的江苏扬州南边的邗江,长江北岸。京口与瓜洲仅相隔一长江,一南一北。可以说长江在京口与瓜洲之间,京口与瓜洲分立在长江南北,遥遥相望,相距非常近。所以诗人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教案将“间”解释为“间隔”并没有错,但是我认为将“间”解释为“之间”更妥。再来看第二句的“钟山”在哪里,它指的就是今天南京的紫京山,与京口一样,也在长江南面,但却位于与京口相去甚远的西面,而在镇江和南京之间确实间隔着绵延不高的山脉,所以第二句说的是位于南京的钟山与京口之间隔着数重山。诗中第一第二两句写的是从瓜洲到钟山的距离与位置的变化,也就是从瓜洲渡过长江到达京口,再从京口往西越过几重山脉到达钟山,尽管这一带的山脉海拔不高,但对于宋朝时期的交通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从北到南再往西的折路。所以第一句用“之间”的意思更为妥帖,表明一种望眼欲穿的过渡。而第二句用“间隔”则不会重复第一句的手法,同时加深路途的艰难险阻。对于诗人盼归之情的急切而无奈的表达更加强烈。如果前后两句全部解释为“间隔”对于归家的阻力虽然加大了,但是诗歌手法的变化与意境的转换却削弱了不少。 再看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完全是诗人站在瓜洲(即长江北岸)而发出了渴望与向往。试想王安石从长江北岸的瓜洲一眼就能望到近在咫尺的长江南岸的京口,并能想象同样是长江南岸但却被重重山脉隔断的钟山了,春风已吹绿了江南,吹到了京口,吹到了南京,但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钟山(南京)呢?思乡之情昭然而出。同时也暗示了对重返政治舞台的渴望。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较为复杂,要到南京,完全可以不必渡过京口再折向西去,也就是完全可以不必先走水路再走山路,他可以在瓜洲直接逆流而上到达南京!但他偏不象李白那样“轻舟已过万重山”,而选择了更为曲折的表达式方式。诗的意境更加朦胧、委婉。思维的进程是曲折的,含而不露。王安石不写南京而写钟山,实指南京,这是诗的借代手法,一般是在有隐情之时诗人常用的手法,暂且不说当时王安石写此诗时的背景了。所以从诗意上讲完全可以将第一句的“间”读成第一音“jiān”。这才符合平辅与转折,先扬后抑,跌荡起伏的思想进程。淡起深入,艺术感染力更强。试想从瓜洲安然渡......余下全文>>

五: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