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的特点四个字概括
唱、念、做、打(舞)。
二:京剧的_______用四个字成语概括
抑扬顿挫(唱腔)
浓墨重彩(着装)
舞刀弄剑(动作)
三:京剧四大派的女性特点
梅派声腔有一种拎着的感觉,程派则是压着的感觉,荀派清甜脆,小女生的感觉,尚派则是巾帼英雄,女侠的感觉!呵呵,纯属个人感受,胡扯而已!
四:有四个字是概括戏曲的,中间一字念不出了,哪位费心指教:“京评?梆”
越?
京评梆越
五大戏曲之四~
五:京剧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这个国剧的地位是有历史的。 从清朝开始,京剧就受朝廷尊奉,慈禧太后亲自参与剧 本创作,光绪皇帝是皇宫京剧乐队里的鼓师。北洋军 阀当政时期,袁世凯经常在中南海举行京剧堂会。抗 战时期,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过程中,国民党有 一项特殊的安排,就是让他们并肩坐在一起看一场京 戏。如今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集体观摩一次“新年京 剧晚会”,这已经成为一项标志性的活动。
1.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京剧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是因为京剧是中国戏 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一,两类文学和四个系统从某种角度讲,文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写的文 学,另一类是说的、唱的文学。写的文学是指诗歌和文 章,而由说的、唱的写出来或者演出的,则成为戏剧和 小说。在中国,写的文学流行于社会的上层,更为文学 史所注重,说的、唱的普遍流行于全社会,但却容易被 文学史所忽略。戏曲属于唱的文学。有记载的戏曲剧种 曾经达到三百多种,现在尚存260 种,其中京剧的包容 性最强,集其大成,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戏曲的源头在唐朝,但有完整剧本演出的记 载则始于元朝。元曲分南曲和北曲,其中南曲到了明 代发展成弋阳腔和昆山腔,此后戏曲在民间的发育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系统:昆曲、梆子、皮黄(即 西皮、二黄)和民间小调。
第二,集大成的历程到了清朝中叶,安徽安庆地区出现徽班,徽班里包 罗万象,有二黄、西皮、梆子、昆腔以及罗罗腔等民间小 调,这就把上述四个系统基本囊括了。1790 年,一个叫 做“三庆徽”的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常驻北 京。由于受到欢迎,从此徽班“大杂烩”式的演剧方式 在京城蔓延,渐渐涌现出许多徽班,其中出名的是四大 徽班。各种不同质的腔调和表演方式在徽班里交融, 又由于清朝皇宫对于艺术的高要求,一种兼收并蓄的 表演方式就渐渐磨合而成了。对于这种兼收并蓄的表 演方式,人称“文武昆乱”,包括了文戏、武戏、昆曲和 乱弹。所谓乱弹,是泛指昆曲以外的所有舞台演出方 式。
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文武昆乱”戏班子巡演到上 海,上海人觉得它新鲜、好看,再加上它是从京城来的, 广告里就叫它“京戏”,这就是京剧名称的来历。在这 个磨合过程里,徽班把昆曲的曲韵,同安庆、湖广、北京 等地的语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梨园家法”,就是 一个独特的舞台音韵体系。它既有发源地的地方特色, 又能够让各地观众听懂,助推京剧形成广谱型的艺术 格局。
再拿昆曲和京剧的关系来说,如今昆曲已经独立 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她也是京剧的组 成部分之一。如果在昆曲的舞台上唱皮黄,观众会说这 是京剧,而在京剧舞台上唱昆腔,观众仍然认为这是京 剧。可见京剧涵盖面之广。
这就是京剧“集大成”的过程。由此可见,京剧作 为国剧是当之无愧的。
2.写意型艺术的集中代表第一,模仿说和比兴说集大成的京剧艺术,文化内涵在哪里?
王元化先生说:如果用比较方法来阐明东西方艺 术传统特点的话,可以说西方艺术重在模仿自然,中国 艺术则重在比兴之义。西方的模仿理论最早见于亚里 士多德的《诗学》,中国的比兴理论最早见于《周礼》 的“六诗说”和“六艺说”,也就是“风、雅、颂、赋、比、 兴”。西方的模仿说和中国的比兴说,是写实和写意这 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的理论之源。
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写意型特点,在舞台剧这个领 域里表现得很明显。中国人讲“做戏”,这个“做”字就 是说要同真实隔开一层,追求意境和神韵。戏曲艺术的 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这种特色又可 以表述为9 个字:写意型、虚拟性、程式化。
......余下全文>>
六: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的主要内容、唱词特点及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
传统京剧剧目《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洪洞县》。是根据真实发生的故事改编的。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苏三,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其时妓院已有两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往甚密,并立下山盟海誓。在那里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了出门。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偷偷以1,200两银子为身价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就准备带苏三回故里。 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毒死沈洪,诬陷苏三。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忍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苏三有幸,传奇般地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戏剧一开始,就是解差崇公道提点苏三。苏三当时已经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正等着问斩,突然听到狱卒叫唤,吓得半死。于是唱道:
忽听得唤苏三我的魂飞魄散,吓得我战兢兢不敢向前。
悲惨的唱词,再配上悲惨的音乐,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并对苏三的处境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苏三出了监牢,见了崇公道,一边行礼,一边唱道:
无奈何我只得把礼来见,问老伯您唤我所为哪般?
即使在这种处境之下,苏三仍然记得“见礼”,这就越发地突出了苏三的知书达礼和处变不惊。同时,苏三把解差崇公道叫做“老伯”,也体现出了苏三的乖巧。
崇公道告诉苏三,要把她解送太原复审,她的案子有可能要改判。苏三闻言大喜,但却按耐住自己的喜悦心情,跟崇公道仔细商量行程。等崇公道走后,苏三才终于忍不住冲口而出:
崇———老伯————他———说是————京剧中经常是唱之前要先来一段音乐,但这里却是冲口而出一个“崇”字,以体现苏三惊闻喜讯之后又憋了很久,恨不得马上释放的那种心情。而且唱“他”这个字时,调子非常的高,体现出了苏三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苏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所以唱完“说是”之后,就只有音乐在响,没有苏三在唱了。音乐响了好久之后,苏三的心情才终于平缓了一点,可以继续说话了,于是苏三接着唱到:
冤枉能辨————
唱完之后这四个字后,苏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则以大段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这种心情。
接下来就要打点行装,苏三一边打点行装,一边唱:
想起了王金龙负义儿男。
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
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
我这里将状纸暗藏里面,
到按院见大人也好伸冤。
这一段以王金龙的“负心”以及凄婉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无依无靠。但即使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形下,苏三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了跟命运抗争,“将状纸暗藏里面”,准备自行伸冤,这就衬越发托出苏三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形象。
苏三的状纸是早就准备好了的,而唱到状纸和伸冤这两句时,音乐也显得异常沉稳,显得苏三非常沉着、冷静、机智。
出了洪洞县的监狱,来到大街上,苏三便唱起了那段脍炙人......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