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别不平等现象

一:都说中国男女不平等?但是为什么我找不出任何一条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10分

现在中国女性地位好多了,不过有些偏远地区还是重男轻女,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这里以前出过一次畜生父亲虐待女童的事情,然而女童的弟弟却很好,小女孩饭都吃不饱,还经常被打,但是小男孩玩啥有啥

二:目前中国社会里男女不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楼主,我是粘贴派,只是觉得对你有用,就粘贴过来了,那个总结,我能力有限!!不好意思!!

第一篇:

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报告分析了中国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状况,并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这就提出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即如此快速增长的不平等来自于哪里?

在我们面前有三种试图解释不平等产生的理论:

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理论。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不平等是根植于一种叫做市场的机制之中。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肆无忌惮的资本,是不平等的源泉。解决的办法,就是用国家的再分配来代替市场的机制。

第二个是自由主义的不平等理论。自由主义对不平等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是对立的两极。在自由主义看来,有权力介入的再分配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相反,市场机制才会提供平等的可能。

第三个则是近些年来刚刚形成的关于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尽管是对立的,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两者都是把不平等看作是某种经济整合机制的固有特征,而忽略了这种机制所身处其中的制度环境。

这三种理论给我们分析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促使我们去关注不平等现象产生的机制问题。然而,如果直接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中国过去20多年间不平等的迅速增长,又可以发现是很不充分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另外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关于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将市场与再分配对不平等的影响假设成一定是反向的,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市场和再分配对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同一方向的?事实上,中国过去20年间不平等状况变化的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新假设提供支持。换言之,过去20年间我国社会不平等迅速增长的谜底可能也就在这里。

按照新制度主义的解释,如果改革前的再分配权力曾经在福利和实物分配上造就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的话,那么,在改革初期市场机制的出现则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不平等的作用。这具体表现为改革初期开始逐步发育起来的“自由市场”给当时的弱势者带来的机会。如农民和城市中的无固定职业者或收入不稳定者通过参与市场经营获得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中国最早的“万元户”,这就是市场在改革初期所展示出的“平等化效应”。于是就有了80年代前中期的“共同富裕”的局面。但问题是,这个逻辑的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个平等化的趋势就开始逆转。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就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如果从市场和再分配两个因素的作用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这个时期开始拉大,拥有一定数量私人资本的经营活动开始造就社会中的高收入者,但企事业单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广泛地存在着;再分配中的权力因素通过“官倒”和初步的瓜分国有资产开始造就一个初步暴富的群体,但再分配中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因素确保了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底线。

一个重要的转折发生在90年代中期前后。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因素的作用:第一,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或是通过市场中的经营和积累,或是通过瓜分国有资产,或是通过两者的结合,一个数量可观的私人资本迅速积累起来。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桶金”以及前一段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的“原罪”,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私人资本的形成,直接带来的是劳资关系以及劳资之间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第二,权力介入原有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90年代初期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在几千亿元。......余下全文>>

三:中国女性面临着怎样的不平等

1.【教育和工作上不平等:有改进,还差点】

教育对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了教育,可以找更好的工作;经济解放了,自然也从被男性主导和控制的家庭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受过教育的女性更注重自身健康,生育率也相对较低。

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意义并不被重视,家里对女性的“期待值”也相对要小。

在工作方面,中国女性比起周边一些国家的女同胞有更多的机会。尽管数据不多,但基本可以看出,四个中国女性里有三个工作,但是,女性的就业率从1990年起就在下降,城市里尤甚。

2.【社会印象上不平等:男女依旧有别,女人们也这么想】

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2000年,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男强女弱”、“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这种说法表示认同,十年后基本仍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减弱,甚至还有所增加。

3.【家庭角色上不平等:女性做家务仍被视为理所应当】

尽管总的来说中国女性对她们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表示满意(85.2%,2010年),但在这些表示满意的女性里也有人同时表示自己受到过言语上或肢体上的家庭暴力(在整个调查中的总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同样有许多女性报告她们在家庭内部受到过经济和个人自由上的剥夺,或者被迫发生性关系。

在做家务这一方面,女性也依旧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在2010年,女性平均在家务上付出的时间是男性的2.5到3倍。

4.【性别不平等:“不争”的事实】

尽管中国女性的地位从1950年来因为多项法制改革有很大的改善,但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在工作和家庭场合遇到的不平等对待,还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女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容易被家庭和外界轻视,从而无法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最重要的是,这种轻视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极端行为表现,而往往在价值观的潜移默化里扎根发芽。

四:为什么中国的性别不平等指数高于美国

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性别歧视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当然,日本除外,但日本的性别不平等指数起码比中国高。这与国家的发达指数有关,与这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有关,在古代,男子的地位之所以高于女性就是因为男子比女子各方面身体素质要高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新时代男女渐渐平等,毕竟力气大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已经不能主导什么了,现在中国之所以有性别歧视,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现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1978年),距离如今2016年不过三四十年,社会发展与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如今仍然有各种社会矛盾,性别平等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第二,中国是所谓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不是区区三四十年就能改变得了的,老一辈人封建思想严重,已经无法改变了,如果这些人挂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性别歧视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中国的性别歧视也要分地区,城市这些发达地区里不可能会有,次不发达地区少有,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内常有。中国仍然是男权社会,因为人民代表男多女少,政府机关人员男多女少,这也不能怪国家,毕竟这些官员都是五六十岁的,在那个年代男女所受教育的权利所被培养的权利不同,也难怪会有这种问题。我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对于性别歧视我也只不过在网络小说里面有所体会,那些男生小说不管什么类型都是一男多女,各种种马,不过很正常,哪个人不幻想,也只不过是幻想。而那些女生所追捧的总裁文,简直惨不忍睹,这是老一辈女人根生蒂固的封建思想,我一直在抱怨“哎,我还要等几十年才能看到好的女生小说”。凭什么女性要依附于男性过活?这不就是一种奴性么?如今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到2020年,中国会有三四千万男性光棍,这说明了有数千万女孩在未出生前就已经被扼杀了,就被剥夺了生命权,只因为她是女的。最后,我是15未满的高一女学生,如果有哪些说法过于绝对,还请见谅。其实我们这些90后00后完全没有性别歧视,完全没有这种思想,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五:我感觉中国男女为什么还这么不平等?男女平等排行榜中国排83名。

楼主,你好。

因为老一辈的思想是想重男轻女的钱,但现在好多了。

我外公以前很想生一个男孩,于是生了9个,那时候条件不好还生这么多,我妈是其中的第四过,她说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却都是为了生一个男孩。

我觉得这是落后的思想!

六: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楼主,我是粘贴派,只是觉得对你有用,就粘贴过来了,那个总结,我能力有限!!不好意思!!

第一篇:

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报告分析了中国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状况,并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这就提出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即如此快速增长的不平等来自于哪里?

在我们面前有三种试图解释不平等产生的理论:

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理论。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不平等是根植于一种叫做市场的机制之中。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肆无忌惮的资本,是不平等的源泉。解决的办法,就是用国家的再分配来代替市场的机制。

第二个是自由主义的不平等理论。自由主义对不平等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是对立的两极。在自由主义看来,有权力介入的再分配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相反,市场机制才会提供平等的可能。

第三个则是近些年来刚刚形成的关于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尽管是对立的,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两者都是把不平等看作是某种经济整合机制的固有特征,而忽略了这种机制所身处其中的制度环境。

这三种理论给我们分析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促使我们去关注不平等现象产生的机制问题。然而,如果直接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中国过去20多年间不平等的迅速增长,又可以发现是很不充分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另外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关于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将市场与再分配对不平等的影响假设成一定是反向的,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市场和再分配对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同一方向的?事实上,中国过去20年间不平等状况变化的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新假设提供支持。换言之,过去20年间我国社会不平等迅速增长的谜底可能也就在这里。

按照新制度主义的解释,如果改革前的再分配权力曾经在福利和实物分配上造就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的话,那么,在改革初期市场机制的出现则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不平等的作用。这具体表现为改革初期开始逐步发育起来的“自由市场”给当时的弱势者带来的机会。如农民和城市中的无固定职业者或收入不稳定者通过参与市场经营获得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中国最早的“万元户”,这就是市场在改革初期所展示出的“平等化效应”。于是就有了80年代前中期的“共同富裕”的局面。但问题是,这个逻辑的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个平等化的趋势就开始逆转。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就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如果从市场和再分配两个因素的作用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这个时期开始拉大,拥有一定数量私人资本的经营活动开始造就社会中的高收入者,但企事业单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广泛地存在着;再分配中的权力因素通过“官倒”和初步的瓜分国有资产开始造就一个初步暴富的群体,但再分配中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因素确保了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底线。

一个重要的转折发生在90年代中期前后。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因素的作用:第一,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或是通过市场中的经营和积累,或是通过瓜分国有资产,或是通过两者的结合,一个数量可观的私人资本迅速积累起来。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桶金”以及前一段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的“原罪”,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私人资本的形成,直接带来的是劳资关系以及劳资之间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第二,权力介入原有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90年代初期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在几千亿元。......余下全文>>

七:为什么中国男女为什么不平等极端的严重?!为什么都要生孩子?

传统思想的腐败,为了传种接代呗!

八:较真一下,中国男女到底有多不平等

没有最,只有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