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儿吹呀吹教学设计

一:小班科学 风儿吹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行为与习惯: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风的特征,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学习风车的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风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风的基本特征,也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对风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但是风是怎么产生的,风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危害,了解得还不太深入。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类涉及科学知识的自然现象的了解,仅限于课本或家长的口述,他们对相关的知识了解还比较缺乏。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教学难点是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借助学生已有经验感受风。通过看图、看视频找风,画风,从而知道风无处不在,初步感知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风好不好?以及观看课件“风的种类”,从而知道风是自然现象,有益也有害。教师要适时地补充人们对风的利用的有关资料。同时通过做风车、玩风车等活动来探究风的形成原因,借助花的摇动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风的形成的体会,使学生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感,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教学难点

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风在哪里”“风与我们的生活”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和风一起玩”的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生活现象;收集有关人们利用风的资料;准备剪刀、彩纸、吸管、图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准备剪刀、彩纸、吸管、图钉;准备风筝、风车等与风有关的玩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感受风 表现风

1.[播放动画:谜语]

(1)脚踏千江水,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毁园里花。——猜一自然现象。

(2)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猜一自然现象。

揭示谜底并板书课题:风儿吹呀吹。

2.[播放动画:风在哪里]

3.交流:找一找,风在哪里?把我们对风的感觉说出来吧。

小结:虽然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风是暖暖的,柔柔的。(注: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活动二 风从哪里来

1.过渡、谈话:这么神奇的风,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

2.教师操作实验:你们看,这是什么?塑料袋里有东西吗?(教师出示塑料袋,并用手摁摁)我在身边任意一兜,看,怎么样了?我把什么东西装在了里面?(空气)老师把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装进了塑料袋中,现在我用笔尖把塑料袋扎个孔,用手挤压它。(教师边挤压塑料袋,边把挤出来的风吹向学生)

3.提问:同学们感觉到了什么?

4.追问:你们都感受到有风了,那么风怎么来的啊?请你结合刚才的小实验说说吧。

5.小结:老师把塑料袋中装入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扎了一个孔后,用手使劲挤压,塑料袋里的空气呆不住了就跑了出来,空......余下全文>>

二:如何在品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生成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如一位教师在上《我换牙了》时,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在平时生活中,喜欢使用怎样的牙刷、牙膏和说一说刷牙的经过,并向大家示范刷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评一评这位同学在爱牙、护牙的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和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评一评后,又让全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评、互评,让他们在互评中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感悟对与错,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真正懂得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课后,还布置了生活实践题,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一周刷牙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父母评一评,然后参加班级的评星活动。

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学生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与同学争吵、损坏公物、挑吃挑穿和教师闹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品德课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生活实际,编印了《小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评定手册》。每两周开设一节品德评价课,规定了“按时上学、勤奋学习、文明活动、尊重老师、团结友善、认真做操、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俭自强、走好路队”十个方面的评定内容,评定呈现形态是主体参与性活动,即:个人评、小组评、大组评、全班评。品德评价课的开设拓展了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开放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封闭性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机会的平台,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发挥。在评定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通过生生互评、互帮互助,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规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性,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评价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一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上《春天来了》时,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去找春天的学习......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