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能告诉我曾子避席的故事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曾子避席的介绍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三:阅读曾子的全部故事
1/《说苑疏正 建本》里有一则关于曾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曾子家里,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学生)在田里帮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锄草,不小心把瓜苗给斩断,父亲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来,曾子牢记孔子的教诲,决心当一个孝子,来了个“电闪雷鸣何所惧,泰山压顶不弯腰。”作为父亲的曾皙也不点到为止,一棒子就把他打昏在地。过了好一会儿,曾子才慢慢苏醒过来,起来第一件事情赶快到父亲的跟前,问候道:“以往参得罪于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教训儿子,不知父亲有没有闪了腰?”见父亲不语,便退到屏风后面,弹琴唱歌,来平息父亲的不满。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告诉门卫,“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没有罪啊,赶快请人跟孔子解释。孔子说:“你没听说过瞎眼睛老头有个儿子叫舜,他是如何服侍父亲的:随时要使唤他,舜总不离左右;想要杀了他,舜总是逃得无影无踪。如果看到父亲拿个小树条,便站在那儿,等着父亲来教训;若是父亲拿个大木棒,那就赶快逃之夭夭,以避免暴虐之事发生。如今你挺身而立,以待暴怒,若是你的父亲真的把你杀了,你就陷你父亲于不义,这难道不是大不孝吗?你难道不是天子之民吗?你父亲杀天子之民,他又该当何罪?”就像曾子这样的孔门高足,都无法把握孝与义,弄不好,不光是行孝丧命,还要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看来惟有孔子能够游刃有余,可惜他的父亲不知为谁?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世界中尊尊亲亲、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都是等级制度的体现,所谓的孝是单向度的,没有人格尊严,没有平等博爱,只有“父教子死子不敢不死,君教臣亡臣不敢不亡”的愚孝和愚忠。这可能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历史原由吧。后世为了宣传孝道,还树立了二十四个孝的榜样,大多是荒诞不经或背离人道主义的。 读了这则故事后,我不禁要向孔子发问:“孝”让人怎么去把握? 2、曾子的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油,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于工作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余下全文>>
四:曾子避席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曾子避席" data-id="link-to-so">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五:曾子避席的意思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译文: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解析: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六:曾子的故事
曾参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