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虬髯客传的作品鉴赏
这篇传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后世称为“风尘三侠”。因为这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有侠义之气。红拂女的机智俏丽,李靖的沉着英俊,虬髯客的豪迈卓异,相映成趣,让后人印象很深。此外又如对李世民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气象不凡的翩翩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可见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情节的开展,简练明快。它叙述的是唐代开国的事,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却在说明“真命天子”是应该应天命而降生的,即使是有“龙虎之状”的虬髯客,也只能望而却步,不敢逆天命而行事,“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目的在于警告那些企图篡夺王位的人,不要动摇李唐王室的正统地位。况且传奇的写作技巧已经成熟,因此这篇短篇小说的完成,可能已在唐末。
二:虬髯客传中人物形象特点
虬髯客
原姓张,家财巨富,胸怀壮志,在隋末政治黑暗,民心浮动之际,曾有乘势崛起,争夺天下的宏愿。他听相士说,山西太原有“王气”出现,即前去验证。他在途中与李靖、红拂女相识定交,并通过李靖和晋阳令刘文静的关系,见到了太原留守李渊之子李世民。他对李世民非常钦佩,认为他在几年后将成为真命天子。经道士劝说,他遂放弃与群雄在中国争夺天下的打算,鼓励李靖投奔李世民以建功立业,并把全部资产送给了李靖,他自己则带着妻子另谋出路去了。贞观十年,他攻进扶余国,杀死国君,自立为王,在海外成就了大业。虬髯客被写成一位既有远大抱负,又能审时度势,深明大义的侠士形象。
李靖
隋炀帝时,司空杨素专权,李靖以平民身份向杨素献奇策,得到杨素的赏识。当时杨府有一手持红拂的聪慧歌女,觉得李靖非一般人物,就私奔于他,结为夫妇。李靖在带着红拂女去太原途中,结识了侠士虬髯客,他们一起到太原见了李世民。虬髯客认为李世民将成为真命天子,就鼓励李靖帮助李世民成就大业,并将自己的全部家产送给李靖,李靖顿时成了豪门巨富。他用这些财富资助李世民开创基业,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李靖也官至丞相,封卫国公。小说描写的是李靖发迹前的一段故事,赞扬了红拂女、李靖、虬髯客三人在风尘中慧眼相识,真诚结交的侠义行为,反映了隋末“夫下方乱,英雄竞起”的时代特点。
红拂女
原姓张,是隋朝司空杨素家中的歌女,美丽聪明,遇事颇有主见。一天,李靖以平民身份求见杨素,双方议论风生时,张氏手持红拂站立一旁,觉得李靖非等闲之辈,遂在深夜私离杨府,投奔李靖,与之结为夫妻。等到杨府追寻红拂女的风声初定后,李靖就带着红拂女前往太原。在途中的一家旅店里,红拂女梳妆时,有个虬髯客久久地凝视着她,李靖见状十分恼火。张氏见那汉子不同一般,一面示意李靖不要发火,一面主动与虬髯客打招呼,并结为兄妹。以后红拂女和李靖得到虬髯客的资助,李靖得以帮助李世民打天下,做了卫国公。小说歌颂了红拂女的慧眼识英雄,表现了她的有胆有识。
三:求好的古文,英文互译
经典诗词名句英译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The gentleman helps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moral perfection but not their evil conduct.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魂。
A righteous man never feels ashamed to face his shadow when standing alone and to face his soul when sleeping alone.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of virtue is light like water, yet affectiona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without virtue is sweet like wine, yet easily broke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Expend the......余下全文>>
四:跪求五百字以上的红楼梦六十四回梗概,最好带还有赏析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黛玉写了五首诗,题为 西施,虞姬,明妃(王昭君,)绿珠,红拂。宝玉看了。赞不绝口,便题为《五美吟》.宝钗也夸赞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贾琏因贾敬停灵在家,与尤二姐,尤三姐相认已熟,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那三姐只淡淡相对,只有二姐十分有意。一日贾琏借喝茶之机,将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佩解下来,拴在手绢上,撂给尤二姐。二姐暗中接过。于是贾琏托贾珍贾蓉提亲,在外置一处房子,将尤二姐原订亲张华逼退了婚,从此进午餐金屋藏娇。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回评
上半回写幽淑女悲吟,下半回写浮荡子调情,是两扇反对文字。
袭人独留心扇绦,与晴雯等迥异;宝钗独说贞静为主,亦与黛玉等不同:的是贤妻好妾。
黛玉《五美吟》唯《虞姬》一首颇有意味。其馀四首,未见新奇。
私娶尤二姐,说合筹画,俱是贾蓉主见,真是祸首罪魁。写尤二姐善于偷情,是暗补聚麀情事。
尤三姐愤烈性情,已于上回及此回隐隐伏笔。
{鉴赏]
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黛玉磋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现在再说第六十四回各本文字的异同问题。
己卯本、庚辰本第六十四回的文字原缺,也是后人据另一种本子补上去的。经研究此回文字近程甲本。但我们看梦稿本的文字亦同此回文字。列藏本、戚序本上的文字,也无太大太多的差异。这是和第六十七回不同的。
但两个系统的本子在细节上有些明显的不同。说明仍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本子。
第一,列藏本此回有“题曰”诗,作“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按此“题曰”诗和回后的“联对”乃雪芹小说正文,并非脂砚批语。从这个角度来看此“题曰”诗的涵义,前六句乃......余下全文>>
五:张丹枫的人物点评
相国公子张丹枫,雍容潇酒,才调风华。他的身世和品格,集中了作者所神驰的一切内心和外表的美。“那时我刚结婚,三十来岁,正是意气风发;也许有点希望自己是张丹枫罢!”梁羽生大笑道。瞧那神情,当年作者真是把从少年时就激动自己的理想,倾注到这浊世奇男子身上去。梁羽生武侠小说的特点,是“兼有历史小说之长”。当中最好的一部我认为是《萍踪侠影录》。全书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写于谦对蒙古抗战事迹,相当忠于《明史》。其间穿插张丹枫与仇家后代云蕾之间一段深沉凄怆的儿女之情。张丹枫的先祖,乃是曾与明太祖中原争霸的张士诚。以私盐贩子而崛起,在苏州建立大周,欲得天下;末了却败于叫化子出身的朱元璋,被朱沉尸长江。张朱两家有血海深仇,张士诚遗孤远走蒙古,几代帮助瓦刺整军经武,欲借瓦刺兵力与明朝再争江山……。张士诚的第三代,却出了张丹枫这样一个心连广宇、高瞻远瞩的“逆子”。他看穿父辈为一家一姓争天下,不惜借助瓦刺的作法,是糊涂狭窄违反百姓利益的。在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下,凭一身惊人武艺、滔滔辩才;肩负国家民族重任,奔波于塞北中原之间,屡建奇功……。他胸有丘壑,却从不矫情饰俗。“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活脱脱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他善哭能饮,教人想起同样善哭纵酒的魏晋名士阮籍;然而绝不似阮籍稽康的消极避世。他甘愿抛却富贵荣华,把祖传宝物地图献给于谦,以作“捍卫国家的义兵军饷”。情节似脱胎于虬髯客献资产以助李世民的故事。但虬髯客为的是“真命天子”不可抗,张丹枫为的却是人间正义,苍生安宁。梁羽生是有意写得比虬髯客境界更高了。张丹枫与云蕾经受的情感磨折,教人想起纳兰词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段沉挚蕴藉的感情,和家国命运又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比一般的儿女缠绵超脱了。只是在塑造这古代型知识分子方面,梁羽生似乎至今仍未能自我超越,岂不可惜?(节选自《梁羽生的武侠文学》作者:司马中原等 本文原载于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八日的香港《新晚报》) 在梁羽生看来,张丹枫是最完美的侠。在新派武侠小说园地里坚持了三十二年之久,创作了长篇武侠小说三十多部计一百余册之后,有人问梁羽生:刀光剑影三十二年,笔下涌出的人物,何止百千,其中塑造得最好的是谁?“还是张丹枫。”那时的梁羽生,必定是带着笑意说的,有一分从容和几许满足。《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惟有《萍踪侠影录》中的相国公子张丹枫,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才调高华,潇洒不羁,“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最能表现梁羽生治国安邦的抱负,抒发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这毫不奇怪,没有一个作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中,没有留下自己的思想的痕迹,生活的原型。正如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张爱玲写出了《倾城之恋》,巴金写出了《家》。梁羽生很自然就会写出《萍踪侠影录》和张丹枫。他既秉承了儒家文化的血缘——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又有着江湖儿女的豪迈洒脱——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所以,他除了是一位才调高华的名士外,还是一个胸怀安邦志,铲除世间不平的快客,更是一个心连广宇襟怀坦荡的的民族英雄。这当然值得梁羽生骄傲,试问,在数量浩繁的新派武侠小说中,还有那一位人物能集张丹枫的美德于一身,再进行超越?再从当时梁羽生写作武侠小说的处境来说,开始他写《龙虎斗京华》时,固然是偶然加匆忙,其中的缘起,许多看武侠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说,一开始时梁羽生并没有要重振武侠小说雄风的野心,要开创一门”教派”的宏愿,那么,到了他的第八部作品《萍踪侠影录》,之前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余下全文>>
六:死灵法师有没有作弊器或秘籍
直接告诉你!
没有!!!
七:《苏东坡传.序》
《苏东坡传》原序
——林语堂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触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其实这项理由,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那就是,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苏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煜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余下全文>>
八:茅檐常少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什么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九:红楼梦中的《五美吟》是谁所作?
西 施
一 代 倾 城 逐 浪 花 ,
吴 宫 空 自 忆 儿 家 ;
效 颦 莫 笑 东 村 女 ,
头 白 西 边 上 浣 纱 。
小雨淅沥的晚春夜裏,伴著异国泥土的芬芳。独坐窗畔翻起随身携带的《红楼梦》,再一次踏入了时空对话中的灵犀与感动。犹记得在写完《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后,曾在QQ群聊上与几位知交好友论起了“红颜薄命”这个沈重的话题。而今夜又恰巧翻至林黛玉的《五美吟》,不觉感慨良多,做下寥寥几笔。
林黛玉自称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遇,令人可羡、可欣、可悲、可叹者甚多。”“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颦儿写的诗被宝玉看见了,将之题为《五美吟》。宝钗看了《五美吟》,评之曰:“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然而宝钗终究不了解黛玉《五美吟》中所寄感慨深意之所在。
【今译】
一代美女葬身于江中逐随浪花而去,(只剩下)吴宫群妃白白的怀念。(请君)切莫讥笑那东村效颦女的(无知),(要知道)她即使活到满头白发的年纪仍能在溪边浣纱。
【赏析】
《西施》是《五美吟》的第一首,颦儿在诗中以西施自况,发出自已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夫差之后,为报仇复国,以西施作美人计,灭掉吴国,吴国人因此把西施沈溺于大江之中。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吴国灭亡之后,西施与范蠡逃走隐居西湖。颦儿以第一种说法为依据,写成此诗,以西施自况,感怀自已红颜薄命。
此诗的首联便直接写西施的不幸。其中,“一代倾城逐浪花”就把红颜薄命的意思点明了,并为此诗定下了悲叹的调子。第二句写的是“逐浪花”后的反响,红颜而薄命,只给人留下悲伤的叹息。
三、四两句写西施和一般的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又借用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进行了反衬,悲叹中说出:(请君)切莫讥笑那东村效颦女的(无知),她虽然长得丑,可在头发花白的年纪时仍能在溪边自由的浣纱。在这裏我们还可以参考两个典故。唐代的王摩诘曾作《西施咏》:“儿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在《洛阳女儿行》中感叹:“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在这裏颦儿显然是化用了王维的诗意,意思是指西施虽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纵即逝;而东村的丑女,却可以活到银丝白发。
《西施》一诗字句浅白,所用的东施效颦的典故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其用意在以古喻今。西施虽美,终究薄命随流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虽令宫女怀恋,但终不如东村女能活到白头。林黛玉借此而说自己寄人篱下,虽有宝玉等知已的关心,但她也预感到病魔缠身难治,因而发出了预感命运的悲叹。
虞 姬
肠 断 乌 骓 夜 啸 风 ,
虞 兮 幽 恨 对 重 肿 ;
黥 彭 甘 受 他 年 醢 ,
饮 剑 何 如 楚 帐 中 ?
【今译】
乌骓迎著夜风的悲鸣,让人听了肝肠寸断。(虞姬)恨对双瞳的丈夫心中充满了死别的悲伤。(且看)反复无常的黥彭在若干年后最终得到醢刑应有的下场,(其实)他们远不如当年那楚帐中饮剑自刎的虞姬来得忠贞与坚强。
【赏析】
虞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了,这位女子传奇的一生让无数人为之泣下肠断。但我们在颦儿的笔下却可以看到她的心中其实对虞姬是充满了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宿志。也许在颦儿的心中虞姬最后的自刎不能算是“薄命”,而是“死得其所”,这其实也是千百年虞姬能感动无数人,获得无数敬仰的原因。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侍妾,貌美、才高、善歌舞且剑术精湛,惊艳一时,为当日众才子佳人心仪倾慕之传奇人物。在楚汉交战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夜间闻四面楚歌,感到绝望,对虞姬歌曰:“力拔山兮气......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