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20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一
连日来,我们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一道开展“精准扶贫”信息入户调查工作。
仁吉中心村有10个自然寨20个村民小组4500多人,“精准扶贫”信息入户调查工作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入户能够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与农户面对面谈心,心连心,密切了干群关系,改变我们工作作风,我觉得很必要。下一步的信息采集工作,我们还将做得更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实际情况,才能打开我们驻村工作的局面,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20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二
9月23日,我和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在天星镇双河村与村“三委”班子成员一道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村支书蒋贵强扶贫工作汇报,研究了部门挂钩扶贫工作。
在谈到村里的困难时,蒋支书对我们说,双河村有17个村民小组,767户2928人。虽然全村贫困面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努力,在2019年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户1594人脱贫出列。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群众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生活不宽裕。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无户间作业路硬化到家家户户,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特别是一些边远高寒的地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生存环境条件十分差,房屋破烂、生活简陋,急需异地搬迁转移安置。
听完蒋支书的情况介绍后,我们一行6人从村委会出发,踏着泥泞小道、爬坡上坎,走访扶贫对象72户。下晚返回到村委会休整,明天还将继续进村走访扶贫对象。
9月24日,从早8时开始进村入户,到晚18时45分,我们一行6人终于完成了每人12户扶贫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访问任务,平安返回县城。
一大早,雨下个不停,仿佛为我们洗尘。心里惦记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乡亲们,我们继续冒雨进入双河村营头、团山自然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访完的任务。走在滑溜溜、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坚定的脚印浅一脚深两脚的通向远方的家。走进村民家中,老乡们把我们视亲人般递水让座。我们同乡亲们拉着家常、讲解扶贫政策,用笔记录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用相机见证一瓦一房一家人的境况。秋雨也不一直下了,汗水也不一股脑流了,大家心里都暖暖的。那天大的困难也一下子让微笑着的精气神赶跑了。
中午,我们走访到双河村监督委员赵德芳老人家。75高龄的赵老也是团山自然村老社长,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中午,我们走访到双河村监督委员赵德芳老人家。75高龄的赵老也是团山自然村老社长,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精神矍铄的赵老告诉我们,他当了32年的社长,为村民们发展生产、生活做了一些力所能尽的事,获得了一些荣誉。看着墙上的荣誉牌,赵老喜滋滋告诉我们,这是2013年12月天星镇党委、政府首届 “十佳道德模范”评选给他的“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个人奖牌。同行的蒋贵强村支书介绍说:老社长没读过两天书,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思想先进、热爱集体、爱学习,处事公道、为人正派,敢说敢想敢做,乡亲们都佩服他、敬重他。村里大小事都听他的意见和安排。前年,团山公路有一段路被山洪冲毁,急需要恢复,村委会帮助解决了5吨水泥,老社长硬是发动了100余名村民,花了两天时间,自力更生把近100米的损毁路面打成了水泥路,这段路至今都保持了顺畅通车。蒋支书还给我们介绍说:今年,老社长动员发展了村里有志青年罗国文成为团山社的第一个养殖大户。我们随后走访进入罗国文家,参观了他今年新修的养猪场。罗国文介绍说:他年初投入了50余万元资金,喂养了......余下全文>>
二: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风从树叶边飘来,轻柔爽朗,悄悄地抚过人的脸庞,撩动人的发丝。头顶是一片瓦蓝瓦蓝的天,上面缀满了洁白的云朵,那份柔软和舒适让人多想上去躺一躺啊!不远处的池塘,波光粼粼,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跳着金鳞般的光芒。平静的水面下,应该有鱼儿吧,此时此刻,它们也应该在无拘无束地赏秋吧?
我爱在田间地上漫步,独自一人,欣赏着一片烂漫的秋色。秋天的田野恰似一副斑驳的水墨画:那大片的褐色是一株株棉花杆儿,上面残留不多的白色是晚开的棉花,其间还夹杂着不多的金黄,那是串串稻穗,他们都乐呵呵地笑弯了腰,正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三:精准扶贫即双联工作日志
山丹县李桥乡地处县城南35公里处,海拔2020米,总面积16万亩。全乡辖10个行政村,68个社,2810户,10626人,劳动力7438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54900亩,其中水浇地21364亩,半水地7686亩,旱地25850亩。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劳务收入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96元。
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1户,910人,其中精准扶贫上寨村37户、120人,河湾村34户102人。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市、县、乡共34个联村单位(其中:市直单位5个,县直单位20个,乡机关单位9个)、238名联户干部,与全乡24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找准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融合点,坚持“两项行动”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富民产业培育为核心,切实加快了全乡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双联行动开展情况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双联单位领导干部积极深入到联系村户,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特困户的家庭人口、土地状况、主要收入来源及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谋求脱贫致富之策,极大的激发了广大联户干部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双联” 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落实帮扶资金,改善发展条件。针对全乡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实际,乡、村两级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和各联村部门支持,从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入手,努力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今年,全乡10个村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渠道建设、“四化村”建设、危旧房改造、乡村环境整治、扶贫开发、人饮工程等各类项目17项,总投资4700万元。在各村项目建设中,县安监局帮扶红砖10万块,支持下寨村开展门面改造工程;农机局帮扶现金1.5万元,用于改建杨坝村村委会;运管所帮扶东沟村现金1.5万元,改建村委会;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帮扶河湾村燕麦种子1吨,动物疫苗、消毒液共290件,慰问困难户3000元。各联村单位帮扶现金物资近20万元,为群众解决急事难事24件,开展义诊3次、124人次,开展培训8场次、402人,化解矛盾纠纷 24件。二是精心设计载体,精准对接帮扶。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八个覆盖”、“五件实事”的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调研、机构成立、方案制定等工作。组织开展了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1+1”联户帮带行动,即:每名村干部联系1户贫困户,1名党员联系1户困难户,1名致富能人联系1户低保户,最终达到帮带贫困户脱贫,培带困难户增收,包带低保户进步。以集中居住区为单位,成立“3+7”党群互助组,即:3户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户与7户贫困、困难、低保户组成党群互助组,通过在政策上“引”、技术上“帮”、资金上“扶”、措施上“促”等有效形式,帮助引导,培养带动,使政治上先进的党员致富能人增多,使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人向党组织靠拢,实现“量”的增长。按照省、市、县委工作要求,全乡上下认真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同联系村、联系户共同确定了脱贫时间,围绕实施“三个一”致富工程,制定了增收计划,提出了增收措施和发展目标。同时,完善建立了任务承诺制、“双联”行动联络员通讯员工作制度、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信息资料收集报送制度、工作计划制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目前所有联村单位全部实现了图表式管理,工作台账、工作日志、民情日记等各类表册全部健全,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工作实、有衔接。三是围绕发展增收,实现真帮实扶。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党委、政府和市、县帮扶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余下全文>>
四:2015年联系帮扶工作民情日记怎么写
首先,民情日记弥补了工作日志的不足,它不是工作日志的简单罗列,不是事件的堆砌,也不同于个人日记;民情日记来源于日常工作而又超越于日常工作之上,它是在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以下派干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经验为主,结合实际去分析和研究下派工作中的问题,是下派工作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升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一篇好的民情日记对下派干部个人的思想和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民情日记直接取材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民情日记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套话,翻开民情日记,循着下派干部们探索奋斗的思路和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体现干群关系鱼水情深的生动素材。“灾情查看的感想、引水架电的困惑、脱贫致富的思索、矛盾纠纷的调和……”,在这些反映着下派干部真情实感和良言佳策的民情日记中,无一不凝结着他们对群众的牵挂、对工作的思考…… 其次,民情日记在紧扣下派工作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培养了下派干部积极思索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下派干部的自我约束力。记好民情日记,不但要不间断地完成规定的篇数,更要对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筛选使之得以升华,记民情日记的过程,对下派干部而言,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加压和自我约束的过程。我们对民情日记的要求是:要记一些对工作、对个人的思想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感想以及对指导农村工作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这样,就能够达到培养下派干部积极思索、勇于创新的目的。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下派干部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因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能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分析,非常有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再次,民情日记对于研究分析下派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以及考核考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情日记不但反映了下派干部的工作状况,而且反映了下派干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反映出了一个下派干部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一心为公、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师开展,各团场党委给机关和连队干部统一印发了“民情日记”,目的是督促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民情调研活动。这是一个深入联系职工群众的好做法,它不仅记录下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诠释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而且还畅通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通道,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一些干部在发挥民情日记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有的走家入户少,了解民意不够;有的只记反映的问题,不管解决问题;有的已把“民情日记”变成了工作日记或作了他用。
笔者以为: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是为了团连两级干部能更接近基层和职工群众,能更能直接听到和了解民声、民怨,能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就是为了干部走访、记录、汇报、反馈、督办、协办基层和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就是为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把上级的意图传达下去,把基层的意见和民情收集上来,以利上级党委以科学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民情日记”要把功夫下在解民忧上。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时解决的就不要拖,当时不能解决的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民情日记”反映的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党委要认真办理,排出解决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民情日记”反映的重大、突出问题要有专人负责专......余下全文>>
五:2017年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又踏上了这片熟悉的黄土地,绵延起伏的群山,湛蓝清透的天空,站在山顶往下俯看,徐家岔村好像一个巨大的“太阳灶”。7个自然村,散落在“镜面”四周。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实际上等于一个山尖头对着另一个山尖头的路程。分布零散、交通不便,虽然为扶贫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当地群众摆脱贫困、梦想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六: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日记汇编
我爷爷家的东边有一个小池塘,小池塘旁边有许多小石头。小石头中间夹着许多小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朵,好像给小池塘编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花环。
小池塘的旁边还有许多小山和大树,茂密的树叶好像搭起了一个个凉棚。小池塘清澈见底,就连在水底的细小沙粒和青褐色的石头都看得一清二楚。水底有许多小金鱼和小蝌蚪,每个小蝌蚪都像一个个黑色的小逗号。
中午,太阳当头照,金灿灿的 阳光照射在银光闪闪的水面上,金色和银色交错着。一条条小鱼跃出水面,好像形成了一道道彩虹,非常美丽!
我热爱这处风景,也热爱我的家乡。
七:2016年农技干部帮扶贫困村每天工作日记
市委组织部派我到村任职已半月有余,这些天来与村领导和干部陆续入户走访了解了双湖村部分贫困户,看到的情况远远比我想象当中要复杂、困难得多。双湖村是今年全市确定的65个重点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0户202人,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9元,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30元。村里人多地少,耕地土壤贫瘠,灌溉水源紧缺,渠道破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是双湖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八:由于本人身体上的原因,村支书给我搞了个什么扶贫,怎么扶贫我也不太
【扶贫日志范例一】【扶贫日志范例一】万安县五丰镇白沂村,一个美丽而偏远的小山村。在来此之前,自己从未想过能为它的脱贫攻坚奉献一份力量。细数来此扶贫的日子,已有近一年时间。近一年来,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走,虽疲惫不堪,却也收获不 少,尤其是近一个多月以来。按照局三年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规划,局组织机关干部驻村蹲点推进扶贫工作小分队分批次陆续进驻白沂村开展扶贫工作。四五月的万安县,正值雨季,村里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也很大。每天,局领导带队,我们脚踏自行车走村串户,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乡间田野,详细了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倾听众诉求心声,帮助解决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汇总研究。从村落民情摸底到产业扶贫规划,从项目前期论证到督导项目进展,从慰问困难村民到送医支教下乡,扶贫小分队真情的扶贫举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感动了村民,更感动了我自己。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被单位选派到这里开展扶贫工作。能够与这样一辛劳勤勉、作风扎实的扶贫小分队队员们一起共事,一起成长,是我的荣幸。在这里,我能学到在机关里学不到的知识,见到在办公室遇不到的事情,尤其是跟随扶贫小分队,让我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对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地矿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远离城的乡村安静下来,自己惟有克服所有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嘱托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角色,安心做事,静心学习。并牢记扶贫的责任和使命,工作尽量主动些,思考问题尽量全面些,困难估计尽量充分些,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虚心向小分队成员学习,向乡村干部了解工作,尽可能做到多听、多看、多干。把青春和汗水,把和希望洒在白沂村。因为,来到这里,不是让大自然来洗涤我的尘垢,也不是让幽静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是,如同一把火,一盏灯,让这黯然的乡村明亮起来,活跃起来,如同一双力量之手,希望之帆,用向往来抚摩这里沉重的呼吸,打开一扇扇通往外面,连接发展的大门。【扶贫日志范例二】按照单位的安排,今天到城固县北山区双溪镇扶贫。我们扶贫的这个村子,是地处秦岭主脉的南麓。沿着大山的峡沟,朔河而上,大约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我们要扶贫的村子。看着两边的山脉,常青树夹杂着枯草,在大石山的身上,坚强地站在,我就想着这里的村民,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中和这些没有多少直接经济价值的杂灌共生?这里的生产条件太差了,大石山土壤贫瘠,不能生长可以换钱的经济作物,偏远和艰难的交通条件,贫困就是自然的事情。走了一个多小时崎岖的山间羊场小道,进了一个大山沟,总算看到了几台狭小的畦田,带路的村民组长告诉我们,这个组现在就十一户人家,有几户已经搬走了。沿着山路继续,看到了在山坡上住着的人家,零散在各个稍有点平台的坡中,没有一户砖瓦,全是土墙,很旧,而且年代久远。贫困,单从一眼望去,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连续走访了多户人家,看到的是土墙屋黑暗的光线,床铺上很旧的衣被,没有几样像样家具。各户人家都有着不同的情况,但是贫困却是相同的。好几户都是光棍户,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各家都没有多少经济作物,没有几颗果树,只有生长不大的山林树木,也都不是换钱的东西。土地人均也就几分地,而且产量不高,能填饱肚子也很不易了。原来的小学也不存在了,这里没有学校、、商店等等,社会化服务在这里没有任何踪迹。就是一袋盐,到山下的河道路边商店去,来回几个小时。更别说有个什么急病,无从及时的救治了。看着这样的贫困状态,怎么扶?这真是一个问题。【扶贫日志范例三】9月29日清早,笔者与部里的......余下全文>>